一些找工作的经验

来自其他站点
之前留学申请的时候,一直关注地里。16年来了美国后,就没怎么关注。去年疫情开始后,准备跳槽的同时,一直在刷一亩三分地,这才再次意识到地里信息的价值。今年是来美国第五个年头了,从new grad到experienced eng,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也很感谢地里各位前辈不断帮我解答各种疑问。地里有很多关于准备面试和找工作的精华帖子了,这里就不再班门弄斧。写这篇帖子,主要面向对象是,在考虑留学的同学,new grad,到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同学,谈一谈大家一直会有的一些心里和认知偏差。在往后的经验,楼主目前还没有....

1. 找实习很容易,随便找。
来美国之前,我看地里的帖子,都是简单得描述下,比如打了个电话面试下,简单聊了聊,就进了谷歌。拿到ucsd cs ms录取后,问学长,学长说最差去亚麻intern。当时心头一阵窃喜,最差就是躺着进亚麻。
不可否认,可能某段时间的确是这样,比如12-14年?不管有没有那么容易,至少那段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认清现实是最难做到的,当时找实习焦头烂额的时候, 心里想的不是形势变差了,而是自己是不是太弱了,越想越糟糕,开始恶性循环。那段时光确实不容易。

2. 刷题越多,就越有很可能通过面试。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有相同感觉,疯狂刷题刷的其实不是算法能力,而是记忆力和焦虑。
我可以说是零基础转码。虽然本科是ee的,但是晦涩难懂的c++跟matlatb, 让本科的我对编程毫无兴趣。直到大四实习的时候,开始用java, 才发现原来编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但起步有些晚了,刚来美国的时候,发现周围的同学刷题400+,而自己大约90+,就很慌,开始拼命刷题,甚至翘课刷题....当时拿到fb intern面试那会,通宵达旦刷题,专门为准备fb刷的题目就有400+。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了,onsite的时候挂了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刷题跟高考类似,如果题海战术真有用的话,当初高考就不会只考那么点分了,lol。
如果只是追求刷不同题目的数量,leetcode上那个统计图好看些,那么肯定就会缺少留给总结思考的时间,而这才是最宝贵的。因为带着这些思考,你既可以在面试的时候,清晰地跟面试官展现自己的思路,又可以形成自己的算法体系,提高刷题的效率。

3. 简历被拒,怀疑自己能力不行。
首先说下,找面试最高效的方法是联系hr, 没有之一。现在内推已经太普遍了,大家都能拿到内推,最后还是由hr来决定是否给面试。
找intern的时候,大厂只拿到了fb的面试,其他公司都简历拒。有了一年工作经验后,投简历还是继续被拒。
然后当我有两年工作经验的时候,linkedin上就不断有大厂hr来找我,自己主动联系hr, 也能非常快地安排面试,甚至跳过phone interview。但楼主自己完全没觉得两年工作经验和一年有什么区别,只是长胖了些。
所以当大家还是new grad或者刚工作没多久时,别因为简历拒,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背后的原因,就是简单的hr筛选规则,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

4. 刷面试比刷题更重要。
过去大半年,大大小小面试差不多面了10多次。有趣的是,第一次面试面的是微软,最后一次也是微软,当然是不同的org。还记得第一次面试的时候,面到一半,面试官直接打断我说,最好准备下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后,再来面,留下了凉凉的我。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manager面,当场对我说,you are the best candidate i have ever seen. 当然,manager肯定有夸张成分,毕竟他之前做过好几家公司的director,但我的面试综合能力(除算法题外),经历十多场面试,已经得到了质的提升。
除了拿真面试来刷,平时还会跟小伙伴进行每周mock interview。会跟非计算机专业的朋友,刷behavior question, 确保我讲的东西,他们也能听懂。因为behavior question考察的不是你的项目有多牛,而是你的leadership,合作能力以及人的nice程度。

大概就是这四点,是我到现在感觉认识跟实际偏差最大的。希望大家能够在准备面试过程中,不沉浸在刷题的焦虑中;面试过程中,不要一味埋头做题;没有拿到面试,不要气馁,自我埋怨。
17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