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裸辞来美这几年的感触和心得
来自其他站点
我在地里看到很多帖子都是关于“25岁要不要出国”,“30岁还适合出国吗”,“35岁转行合不合适求建议”类似的迷茫。每次读完这些帖子,都会想到自己。所以断断续续的打了这么一篇帖子,分享我的经历,希望能给在迷茫的你一点启发。
帖子很长,所以我分成了好几部分。背景,出国的动机,为啥是美国,备考,和心得。不卖鸡汤,不谈得失,全是我自己的真实经历。杠精请绕道,觉得有意思的欢迎一起探讨。谢谢。
背景
女生,30岁单身来美。之前在国内金融行业干了八九年。从一线员工干到中层,从三线城市干到北京总部。工作性质类似consultant,最多一年有八个月在出差。在即将正式完成调动并且单位可以解决北京户口的时候,裸辞来美国念书。当时周围没有一点支持。大龄未婚女青年不结婚要出国?30岁读书?辞掉这么好的工作?你疯了吧?(这些念叨你懂的)。父母从一开始的支持,慢慢的也转向不支持,因为见我备考辛苦很心疼,所以发自心底的希望我考不上。他们认为我失败了就会放弃,生活就会easy许多。后面我会提到我的备考过程。
出国念书的动机一:职场
我是个肠子很直+坚持是非对错的人,不喜欢虚情假意,所以自然不喜欢官场上的阿谀逢迎。耿直派,人际关系不错。虽然不是铁面无私灭绝师太那种类型,但看见办公室马屁精绝对恶心鄙视。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那会,因为从来不提前半小时到岗打扫办公室卫生,被组长嫌的不行,屡屡失掉好机会。我这性格在国内发展的很艰辛,因为我真的嫌透了拍马屁。
记得有一次我出个报告,为了下级业务机构能言简意赅的看懂报告的内容,我设计了个简单明了格式。这样他们一眼就能知道,自己缺多少,下季目标是多少,而不用读个七八页还云里雾里。我在一线待过,我知道一线需要这个数据。结果报告到我领导手里,我领导把我批了一通“不会做事”。这是对话:
领导:“这么重要的报告你弄的这么简单,上级部门觉得我们部门没干事。回去再加点内容。”
我:“每次报告都是七八页,业务部门哪有空细读啊,对他们一点帮助都没有。”
领导:“这你就不会做事了。报告是给领导看的,领导需要知道我们部门做了什么。下面业务机构排第二,任务到他们头上,关系到他们的荷包,他们自然就清楚了。”
我:“不是给他们看的,那你把这份报告挂在业务部门的主页干嘛?他们还要系统里签收。”
领导:“报告都是给领导看的。回去改吧。”
这些理念不光影响着我如何“办事”,也影响着我如何“带队”。当我变成管理岗,这些细碎的事情不再需要我做,我发现我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我团队的风格,甚至团队成员的成长。
当我只是一介草民的时候,我从来不在微信群里“鼓掌”领导的每一句发言,除非我真的觉得他发的东西有意思或有道理。也从来不在三更半夜更新工作以示自己在加班,除非真的是第二天一早due我必须发出去。更不会逢年过节给每一位领导发祝福微信,除非我真的钦佩他的人品和风格,或者他是直属团队成员。能不参加的应酬我尽量不参加,因为参加就意味着人情,人情就意味着我得在项目审批上有一定程度上的退让,退让就意味着我得或多或少放弃原则,把优质的资源给那些不怎么优质的项目。
当我带队的时候,我依旧是这个风格。我不鼓励加班,除非你自己乐意(因为堵车,因为没做完,etc.)。我也不会在周末微信轰炸我的团队,除非我自己被逼不得已。每年我争取拿出一部分预算带大家出去旅游一次,虽然每次都被计财部一顿批。员工请假不需要提前半年跟我说明七大姑八大姨怎么了,根据项目进度提前告诉我你怎么保障你手头的工作不受影响就行。应酬虽然不是都能躲掉,但依然能不去尽量不去,也不鼓励我的团队参加,更不期待哪个新来的小伙子小妹妹给我挡酒。
我这么干的结果就是……我的团队被单位其他部门称作“一股清流”。不是全褒的那种,而是褒贬参半的调侃。是那种“事儿能做,但人不一定会做”的评价。欣赏这个风格的人很欣赏,很器重,很栽培,但因为不欣赏而暗中作梗的也大有人在。于是我开始思考,如果一个大环境已是定局,我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初心而不考虑他人,毕竟我在一个团队里,我不是只有我自己一个身份。如果我的个人喜好和大环境相悖,我是唯一能被改变的。我试过跳槽,中资外资都去过,但我发现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的处境。用一个最近流行词汇“内卷”来说,只要在国内,内卷就无处不在。为了竞争,溜须拍马是一项职场生存技能。我当然可以不做,但我的发展就会无端多出很多辛苦。
出国念书的动机二:生活
我前面提到过,我经常出差。有一天早上,我打开衣橱,冷不丁发现我近几年的衣服大多都是在机场买的。我当时愣了几秒钟,然后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那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开始思考我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然后我发现我除了金融之外,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我不讨厌金融,但也谈不上热爱,因为我压根没试过其他东西,我咋知道我对这个行业是不是爱?!再回头看我的职业发展。从我参加工作一路展望到退休,我发现每一个节点都有其他女性在那个位置,扮演者我已经演过的,正在扮演的,和将来可能扮演的角色。她们的人生,家庭, 和事业轨迹一目了然。我突然发现我不太想要那样的人生,或者说我不太愿意付出那样的代价去赢得那样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既然辞职不能改变,那唯一能让我跳出这个圈圈的就只有出国了。出国是否是我要的,我说实话不知道。但当时所有其他选项都是确定的NO(不能改变生活),唯有出国是一个问号,或许有可能,所以我开始认真考虑出国。
为啥选美国
我对国家其实没啥喜好,但我当时那个生活状态和职业发展,走这条路的风险和成本巨高无比。所以既然承受风险了,我就想着弄个含金量高点儿的呗。我看了一眼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大多数是美国的大学,所以就选了美国。我没指望能读上世界top 100,因为工作七八年后再重新开始学习的难度简直登天(后面我会讲)。当时只是心想,即便将来混不出个名堂,至少回国的话,美国的学历有大概率recognizable吧。而且我当时的目的是换个环境工作,读书只是跳板。所以就工作而言,我当时觉得美国好歹是个移民国家,或许找工作比欧洲国家会简单一些吧。
备考
我当时已经工作了四五年,而且读书的初衷也主要是为了换个环境工作,认识一些新的人脉,换种生活方式,所以我选择了MBA。GRE/GMAT &托福是第一道关,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4年备考。
是的,你没看错,4年。苦逼血泪史,我试着长话短说。
第一年
听说GMAT简单,于是挑了GMAT和托福,分别裸考了两个测测自己的底子,520(还是500忘了)和72。反正是我在各大备考论坛上从没见过的低分。
第一年的复习基本可以归为两个字“收心”。回头来看,我第一年其实并没有在复习,而是在迫使自己养成下班无应酬+无交际+能坐着几个小时读书的能力。工作多年之后,我早已丧失了专心读书的能力,一看到字母就困,要上厕所,要喝水,要吃零食,要刷微信,要刷微博,要起来走走,要发个短信,要叽叽歪歪抱怨几句…加上读英文的挫败感,单词不认识,记不住。再加上抵御朋友的邀约,约饭约k歌约串。再加上来自工作的压力(你次次应酬都不去试试你老板的脸色看看?)具体过程我们可以另开贴讨论,如果错开工作,如何周旋领导,在职备考tips……
大半年之后,我终于开始可以安静的坐着坐到深夜了。于是我的日常作息变成了8am-8pm工作+9pm-12am复习+周末尽可能全天复习。效率依旧很差,因为真的很累很困。单词基本上是完全记不住。
第一年年底又去G+T了一次,结果540/76。
第二年
第二年是我开始外调的一年。当时大概全年有半年在出差跟进一个项目。我好不容易养成的作息被彻底打乱了,因为我除了在办公室,其他时间就是在交通工具上,或者酒店房间里(新环境很分心)。在要不然就是时间被打碎成小块,压根没办法有超过2小时的大块时间来复习。所以我开始想办法挤压工作时间来复习。
具体不细说(again,我们可以另开贴讨论我的在职备考tips),但我分享几个例子。
我的办公室没有门,只有植物隔断,所以有时候我听得见外面大办公室的喧哗。虽然不影响,但我故意时不时抱怨噪音影响办公,然后开始戴着耳机办公。耳机不大,入耳式的,也不夸张。我的领导看见问我怎么上班时间戴耳机,我解释是降噪耳机,有助我专心写方案,领导也就不多问。其实,耳机里放的都是TPO听力。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我戴耳机为了专心工作,也没人再怀疑,大家进来前还会敲敲墙壁示意我,怕我听不到(哈哈哈哈哈哈)。
这么做也有个弊端,就是蓝牙连接有时候不稳定。有次我插着耳机听着英文呢,蓝牙突然断了,英文播放出来了,特大声(办公室挺安静的当时)。我立刻关掉音频,看见大家都抬起头在四处张望。我急中生智,先发制人的说了一句“哎?你们谁刚才听到英文了么?还是就我听到了?”大家纷纷回我“我也听到了,奇怪。” 然后又低头各干个事了…… 好惊险。
我重新调整了办公桌的摆放,把屏幕背对着外面这样就没人看见我在干嘛。然后我每天在办公室挤出大概两小时(大部分是午休时间)来看阅读。没弄完的打出来带回家继续研究。有一次打印完忘了取,GMAT 阅读留在打印机上,同事拿到大声问“谁打了这么多英文啊,这是什么啊?”。我火速跳起来抢过那叠资料,佯装气定神闲的说,哦,我打的,帮邻居家小孩打了些复习材料,他高考。我同事楞了一下,说“高中就要读这么长的英文了啊?啧啧啧,现在的孩子真可怜。” 然后大家该干啥干啥去了。我汗都出来了。
我当时所在的城市没有GMAT考点,所以每次考试都去上海。虽然离得近,但一来一去+考试也基本是一整天。请假多麻烦啊,批个假条跟多大的恩赐似的。我当时编了2次理由拔智齿,马上都没智齿可以拔了。于是我调整了我的复习进度,把所有的考试都安排在我出差的时候,并且能单独出差就单独出差。我当时的出差地是北京,然后我那一年熟悉了北京好多考场。
我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走访客户。但因为前些年客户关系基础打的比较扎实,我实际上不需要走访的那么频繁。可是为了备考,我依然频繁“走访客户”,实际都在不远的星巴克坐着复习。星巴克是我当时周围唯一一个不点单也让我坐着+有插头+环境不错的地方。选择单位附近是因为方便。一但办公室有事,我能火速出现。
哎,罪过罪过,为了逃班也是绞尽脑汁。但是在读书这条路还前途未卜时,我必须兼顾工作。当时我也工作多年了,不可能再裸辞备考依靠家里经济资助去承担风险,所以很多计策确实不得已。专心工作的小伙伴千万不要参考。
就这么过了第二年,G只考了两次,580和620。T考了好几次,80,83,86。
第三年
出差更疯狂,8个月在外地,常驻北京,往返广州。长期外派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并不好玩,因为对家庭不利。我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出差更多,而且也确实把工作都照顾到了,于是部门领导不胜欣喜,把我彻底常驻异地。很辛苦,但这也意味着我有更多的自由来支配自己的时间。第三年没什么变化,节奏和第二年一样,只是时间变的更加细碎,我需要更加有效的利用各种缝隙来复习。
独自开车的时候是口语时间(感谢北京堵车,所以有很多口语时间),办公室时间是听力掺杂阅读时间,大概有一半“拜访客户”是星巴克复习时间,基本所有交通工具时间都是听力时间(我的听力曾经巨差无比),周末是全天候的阅读时间。
你问我这么弄,工作顾的过来吗?
实话是不能。你看各大论坛,每个分享心经的考友哪个不是3个月托福破百或者100天80-110 etc.。你看我托福都考成那个屎样了,鱼和熊掌,你觉得我能兼得?
当时时值第三年,我已经付出很多。当时被GT打击到体无完肤又不想认输,所以铁了心要得到一个结果。工作上的得失,我自然就看淡了很多。比如因为长期不和领导互动,自然有些利益和机会我得不到。看着和我同资历的升职加薪而我却没有,心态并没有不平衡,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领导叫应酬,我使出浑身招数不参加来确保看书的时间,领导对我意见非常大,自然好事都轮不到我。但因为我在单位业绩不错,而且我也没有真的得罪谁,工作也都按时完成了没什么差错,我当时的局面就是被穿小鞋而已,奖金打折或者机会被别人拿走,我还不至于被扫地走人。我一点也不介意,因为我知道这些都不是我要的。给我保障一份薪水+让我有时间复习我最感谢。
第三年成绩。G 640,680, T 92, 94, 97
第四年
其实从第三年年底就开始申请了,我知道自己分数低,所以投了一大堆。第四年来了几个面试和offer,喜出望外有机所排名还真不低。其中一个说我啥都行,就是T97太低,最好过100。我当时那个恨啊。当你考T失败了八百次之后你就知道那种提到托福就恶心的感觉。但我周旋了几个礼拜对方依旧不松口(当时已经4月了),我想想算了,都考成老油条了,再考一次也不多。于是注册了最早5月22的。6月1号成绩出来,107。
我当时用的“抢考位”,所以有短信通知。我到现在还留着那条短信。换了好几部手机了,这条短信一直都不舍得删。
把成绩发给学校,学校也说话算话,火速1个礼拜给了offer。我6月辞职,7月底完成paperwork,8月来到美国。其实离任审计又是一部drama,弄了两年才完事儿。当时单位的态度是人可以走,但钱不退。我当时一心已经飞出去了,退不退就这样吧。不过两年后走完流程还是退给我了。
心得
MBA申请essay第一个问题都是问你干啥要读MBA。为了省钱,我DIY的申请,但也咨询了一些机构,大家都建议我写一个dream,比较容易被录取。但我当时考虑再三,决定实话实说。我真的不知道除了金融我还能干啥。我希望我能就此打开一扇门,让我看看我还有什么潜能。
读书的两年里,我尽我所能的选我压根没接触过的内容。金融和会计方面的课程,除了必修,我一节都没选。确实学的很杂,但我也真的接触了好多领域,发现了一些新的兴趣所在,比如一些交叉学科,可以完美利用我之前的工作经验做一些不尽相同的工作。
回顾整个过程,辛苦是真的,牺牲也是真的。放弃在国内拥有的一切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这些牺牲是在啥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当我完成了这一步,大家会说你真行。但回顾当时那段黑暗岁月,被GT虐的体无完肤抱头痛哭觉得自己蠢出天际线的时候,没人理解,也没有支持, 你都得自己扛着。那些纠结要不要出国,会不会太早/晚出国的小伙伴们,问问你自己一句话,你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如果不是,就去改变,如果不改变,就受着不要抱怨。人生没有任何一步是没有成本+前途完全明朗的。你所有的重大选择其实都是在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定。
很多小伙伴都列出了pros &cons,那你给自己列出的这些因素打打分,看看它们在你心里的权重是多少,哪个更重要。即便出国读书之后,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人生漫漫几十年,你花三五年尝试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值得的吧?毕竟退一万步,即使走遍天涯,你还有祖国还有家。所以认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放心去追随,结果不会让你太失望的。
对比中美两国的工作状况(单纯以我个人经历而论),我最明显的感受是对未婚女性的友好程度简直天差地别。一个天一个地,还是在地下室那种。我也考虑过继续国内的职业发展,但看看“原则上需35岁以下”或“只招男性”,或者一场面试就一群人围着你问啥时候计划生孩子就足以劝退我所有的憧憬。收入多少是相对生活质量而言,因为钱赚多少都不会够。读书两年的吃喝玩(嗯,还有读书)花光了我30岁之前所有的积蓄,留美的决定也基本清零了我国内的社交圈。我经常笑说我在30岁那年对我的人生按下了归零重来键。这是代价,但我也有收获。我至少现在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旅游,潜水,滑雪,打球,etc)。自驾横穿美国四趟往返全都能在职完成:东岸到北湾,东岸到南湾,东岸到德州往返,东岸到key west往返。我不需要大量时间花在喝酒应酬上,即使吃饭也不需要非等boss上桌才能吃饭,不需要微信群里领导发一句我就必须“鼓掌”,等等。当然,politics哪里都有,越往上走越明显。那些“无形的天花板”论不是我这贴的重点,就不在这里讨论了。但相比我之前经历的程度,我觉得现在的日子简单又自在。
至于其他收获,除了认识了新的人脉,开拓了眼界,尝试了新的事物之外,我现在可以随时随地的进入专注的工作/学习状态,哪怕时间只有半个小时或者20分钟。不需要静心,不需要准备,拿起电脑就能开始处理数据或者写报告。一切都拜痛苦的备考过程所赐,这项技能来之不易却又十分有用,尤其是现在WFH期间。
我相信地里有很多比我年长,留学经历比我周折的人。没有班门弄斧之意,单纯只是分享我的经历,希望能给还在纠结的小伙伴们一点启发。
不喜勿喷,不喜勿喷,不喜勿喷,欢迎探讨。
补充内容 (2021-1-27 04:45):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和大米,简直受宠若惊。感谢感谢!
补充内容 (2021-1-27 04:55):
很多小伙伴和我说到家庭。我当年孤军,所以简单。但这个过程真的很辛苦,所以有家人支持会好很多。如果实在得不到,至少不拖后腿。就像我父母,虽然不赞成,但还是给了我足够的理解,时间,和空间去挣扎。我很感谢。
补充内容 (2021-1-27 05:09):
关于小伙伴聊到的美国职场的挫败感……I hear you!!不过平心而论,除非你的对手是真的很牛逼,不然你真觉得你比那些资质贫庸学历一般的美国人差么?不过是语言和文化。(补充为啥还有字数限制!)
补充内容 (2021-1-27 05:10):
就好比飞机起飞,我们这架飞机在跑道上呆更久,因为我们有语言和文化的坑要补,只能看着他们已经飞上天了,我们还在地上。但是你要相信,我们一旦补好坑飞起来了,我们飞的比他们更高。
补充内容 (2021-1-27 07:38):
谈工作心得的小伙伴们,我找到一篇我以前回复过的帖子,是我找工作时候的一个有意思的小转折。分享给你们。我不是LZ,我的帖子在楼下回复里。
instant.1point3acres.cn
补充内容 (2021-1-27 10:28):
问学英语的小伙伴不止一个,请小伙伴们移步45楼。我打的太长了,补充有字数限制,贴不过来。
补充内容 (2021-1-28 02:11):
错了,不是45楼,是41楼。
补充内容 (2021-1-29 05:29):
大家给与的满满的鼓励我再次感谢。对一些疑义,我想解释一下。我没有鼓励或不鼓励别人出国,我只在分享我的经历,这些牺牲和收获是否值得,大家自己衡量。
补充内容 (2021-1-29 05:31):
我也没说美国就白月光,毕竟在美国工作这么多年,当然也遇到过渣人渣事儿。但我写这贴的初衷在于帮助还在迷茫“要不要出国”“会不会太老”“我行不行”的小伙伴一点参考,所以那些我都没放在帖子里。
补充内容 (2021-2-19 05:23):
看到很多人和我有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经历。大大的拥抱一下你们!!
曾经以为我自己或许真是个异类,不过现在看到这些战友们,心里这种被理解被懂得的感觉,我真知足。
帖子很长,所以我分成了好几部分。背景,出国的动机,为啥是美国,备考,和心得。不卖鸡汤,不谈得失,全是我自己的真实经历。杠精请绕道,觉得有意思的欢迎一起探讨。谢谢。
背景
女生,30岁单身来美。之前在国内金融行业干了八九年。从一线员工干到中层,从三线城市干到北京总部。工作性质类似consultant,最多一年有八个月在出差。在即将正式完成调动并且单位可以解决北京户口的时候,裸辞来美国念书。当时周围没有一点支持。大龄未婚女青年不结婚要出国?30岁读书?辞掉这么好的工作?你疯了吧?(这些念叨你懂的)。父母从一开始的支持,慢慢的也转向不支持,因为见我备考辛苦很心疼,所以发自心底的希望我考不上。他们认为我失败了就会放弃,生活就会easy许多。后面我会提到我的备考过程。
出国念书的动机一:职场
我是个肠子很直+坚持是非对错的人,不喜欢虚情假意,所以自然不喜欢官场上的阿谀逢迎。耿直派,人际关系不错。虽然不是铁面无私灭绝师太那种类型,但看见办公室马屁精绝对恶心鄙视。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那会,因为从来不提前半小时到岗打扫办公室卫生,被组长嫌的不行,屡屡失掉好机会。我这性格在国内发展的很艰辛,因为我真的嫌透了拍马屁。
记得有一次我出个报告,为了下级业务机构能言简意赅的看懂报告的内容,我设计了个简单明了格式。这样他们一眼就能知道,自己缺多少,下季目标是多少,而不用读个七八页还云里雾里。我在一线待过,我知道一线需要这个数据。结果报告到我领导手里,我领导把我批了一通“不会做事”。这是对话:
领导:“这么重要的报告你弄的这么简单,上级部门觉得我们部门没干事。回去再加点内容。”
我:“每次报告都是七八页,业务部门哪有空细读啊,对他们一点帮助都没有。”
领导:“这你就不会做事了。报告是给领导看的,领导需要知道我们部门做了什么。下面业务机构排第二,任务到他们头上,关系到他们的荷包,他们自然就清楚了。”
我:“不是给他们看的,那你把这份报告挂在业务部门的主页干嘛?他们还要系统里签收。”
领导:“报告都是给领导看的。回去改吧。”
这些理念不光影响着我如何“办事”,也影响着我如何“带队”。当我变成管理岗,这些细碎的事情不再需要我做,我发现我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我团队的风格,甚至团队成员的成长。
当我只是一介草民的时候,我从来不在微信群里“鼓掌”领导的每一句发言,除非我真的觉得他发的东西有意思或有道理。也从来不在三更半夜更新工作以示自己在加班,除非真的是第二天一早due我必须发出去。更不会逢年过节给每一位领导发祝福微信,除非我真的钦佩他的人品和风格,或者他是直属团队成员。能不参加的应酬我尽量不参加,因为参加就意味着人情,人情就意味着我得在项目审批上有一定程度上的退让,退让就意味着我得或多或少放弃原则,把优质的资源给那些不怎么优质的项目。
当我带队的时候,我依旧是这个风格。我不鼓励加班,除非你自己乐意(因为堵车,因为没做完,etc.)。我也不会在周末微信轰炸我的团队,除非我自己被逼不得已。每年我争取拿出一部分预算带大家出去旅游一次,虽然每次都被计财部一顿批。员工请假不需要提前半年跟我说明七大姑八大姨怎么了,根据项目进度提前告诉我你怎么保障你手头的工作不受影响就行。应酬虽然不是都能躲掉,但依然能不去尽量不去,也不鼓励我的团队参加,更不期待哪个新来的小伙子小妹妹给我挡酒。
我这么干的结果就是……我的团队被单位其他部门称作“一股清流”。不是全褒的那种,而是褒贬参半的调侃。是那种“事儿能做,但人不一定会做”的评价。欣赏这个风格的人很欣赏,很器重,很栽培,但因为不欣赏而暗中作梗的也大有人在。于是我开始思考,如果一个大环境已是定局,我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初心而不考虑他人,毕竟我在一个团队里,我不是只有我自己一个身份。如果我的个人喜好和大环境相悖,我是唯一能被改变的。我试过跳槽,中资外资都去过,但我发现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的处境。用一个最近流行词汇“内卷”来说,只要在国内,内卷就无处不在。为了竞争,溜须拍马是一项职场生存技能。我当然可以不做,但我的发展就会无端多出很多辛苦。
出国念书的动机二:生活
我前面提到过,我经常出差。有一天早上,我打开衣橱,冷不丁发现我近几年的衣服大多都是在机场买的。我当时愣了几秒钟,然后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那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开始思考我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然后我发现我除了金融之外,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我不讨厌金融,但也谈不上热爱,因为我压根没试过其他东西,我咋知道我对这个行业是不是爱?!再回头看我的职业发展。从我参加工作一路展望到退休,我发现每一个节点都有其他女性在那个位置,扮演者我已经演过的,正在扮演的,和将来可能扮演的角色。她们的人生,家庭, 和事业轨迹一目了然。我突然发现我不太想要那样的人生,或者说我不太愿意付出那样的代价去赢得那样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既然辞职不能改变,那唯一能让我跳出这个圈圈的就只有出国了。出国是否是我要的,我说实话不知道。但当时所有其他选项都是确定的NO(不能改变生活),唯有出国是一个问号,或许有可能,所以我开始认真考虑出国。
为啥选美国
我对国家其实没啥喜好,但我当时那个生活状态和职业发展,走这条路的风险和成本巨高无比。所以既然承受风险了,我就想着弄个含金量高点儿的呗。我看了一眼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大多数是美国的大学,所以就选了美国。我没指望能读上世界top 100,因为工作七八年后再重新开始学习的难度简直登天(后面我会讲)。当时只是心想,即便将来混不出个名堂,至少回国的话,美国的学历有大概率recognizable吧。而且我当时的目的是换个环境工作,读书只是跳板。所以就工作而言,我当时觉得美国好歹是个移民国家,或许找工作比欧洲国家会简单一些吧。
备考
我当时已经工作了四五年,而且读书的初衷也主要是为了换个环境工作,认识一些新的人脉,换种生活方式,所以我选择了MBA。GRE/GMAT &托福是第一道关,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4年备考。
是的,你没看错,4年。苦逼血泪史,我试着长话短说。
第一年
听说GMAT简单,于是挑了GMAT和托福,分别裸考了两个测测自己的底子,520(还是500忘了)和72。反正是我在各大备考论坛上从没见过的低分。
第一年的复习基本可以归为两个字“收心”。回头来看,我第一年其实并没有在复习,而是在迫使自己养成下班无应酬+无交际+能坐着几个小时读书的能力。工作多年之后,我早已丧失了专心读书的能力,一看到字母就困,要上厕所,要喝水,要吃零食,要刷微信,要刷微博,要起来走走,要发个短信,要叽叽歪歪抱怨几句…加上读英文的挫败感,单词不认识,记不住。再加上抵御朋友的邀约,约饭约k歌约串。再加上来自工作的压力(你次次应酬都不去试试你老板的脸色看看?)具体过程我们可以另开贴讨论,如果错开工作,如何周旋领导,在职备考tips……
大半年之后,我终于开始可以安静的坐着坐到深夜了。于是我的日常作息变成了8am-8pm工作+9pm-12am复习+周末尽可能全天复习。效率依旧很差,因为真的很累很困。单词基本上是完全记不住。
第一年年底又去G+T了一次,结果540/76。
第二年
第二年是我开始外调的一年。当时大概全年有半年在出差跟进一个项目。我好不容易养成的作息被彻底打乱了,因为我除了在办公室,其他时间就是在交通工具上,或者酒店房间里(新环境很分心)。在要不然就是时间被打碎成小块,压根没办法有超过2小时的大块时间来复习。所以我开始想办法挤压工作时间来复习。
具体不细说(again,我们可以另开贴讨论我的在职备考tips),但我分享几个例子。
我的办公室没有门,只有植物隔断,所以有时候我听得见外面大办公室的喧哗。虽然不影响,但我故意时不时抱怨噪音影响办公,然后开始戴着耳机办公。耳机不大,入耳式的,也不夸张。我的领导看见问我怎么上班时间戴耳机,我解释是降噪耳机,有助我专心写方案,领导也就不多问。其实,耳机里放的都是TPO听力。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我戴耳机为了专心工作,也没人再怀疑,大家进来前还会敲敲墙壁示意我,怕我听不到(哈哈哈哈哈哈)。
这么做也有个弊端,就是蓝牙连接有时候不稳定。有次我插着耳机听着英文呢,蓝牙突然断了,英文播放出来了,特大声(办公室挺安静的当时)。我立刻关掉音频,看见大家都抬起头在四处张望。我急中生智,先发制人的说了一句“哎?你们谁刚才听到英文了么?还是就我听到了?”大家纷纷回我“我也听到了,奇怪。” 然后又低头各干个事了…… 好惊险。
我重新调整了办公桌的摆放,把屏幕背对着外面这样就没人看见我在干嘛。然后我每天在办公室挤出大概两小时(大部分是午休时间)来看阅读。没弄完的打出来带回家继续研究。有一次打印完忘了取,GMAT 阅读留在打印机上,同事拿到大声问“谁打了这么多英文啊,这是什么啊?”。我火速跳起来抢过那叠资料,佯装气定神闲的说,哦,我打的,帮邻居家小孩打了些复习材料,他高考。我同事楞了一下,说“高中就要读这么长的英文了啊?啧啧啧,现在的孩子真可怜。” 然后大家该干啥干啥去了。我汗都出来了。
我当时所在的城市没有GMAT考点,所以每次考试都去上海。虽然离得近,但一来一去+考试也基本是一整天。请假多麻烦啊,批个假条跟多大的恩赐似的。我当时编了2次理由拔智齿,马上都没智齿可以拔了。于是我调整了我的复习进度,把所有的考试都安排在我出差的时候,并且能单独出差就单独出差。我当时的出差地是北京,然后我那一年熟悉了北京好多考场。
我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走访客户。但因为前些年客户关系基础打的比较扎实,我实际上不需要走访的那么频繁。可是为了备考,我依然频繁“走访客户”,实际都在不远的星巴克坐着复习。星巴克是我当时周围唯一一个不点单也让我坐着+有插头+环境不错的地方。选择单位附近是因为方便。一但办公室有事,我能火速出现。
哎,罪过罪过,为了逃班也是绞尽脑汁。但是在读书这条路还前途未卜时,我必须兼顾工作。当时我也工作多年了,不可能再裸辞备考依靠家里经济资助去承担风险,所以很多计策确实不得已。专心工作的小伙伴千万不要参考。
就这么过了第二年,G只考了两次,580和620。T考了好几次,80,83,86。
第三年
出差更疯狂,8个月在外地,常驻北京,往返广州。长期外派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并不好玩,因为对家庭不利。我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出差更多,而且也确实把工作都照顾到了,于是部门领导不胜欣喜,把我彻底常驻异地。很辛苦,但这也意味着我有更多的自由来支配自己的时间。第三年没什么变化,节奏和第二年一样,只是时间变的更加细碎,我需要更加有效的利用各种缝隙来复习。
独自开车的时候是口语时间(感谢北京堵车,所以有很多口语时间),办公室时间是听力掺杂阅读时间,大概有一半“拜访客户”是星巴克复习时间,基本所有交通工具时间都是听力时间(我的听力曾经巨差无比),周末是全天候的阅读时间。
你问我这么弄,工作顾的过来吗?
实话是不能。你看各大论坛,每个分享心经的考友哪个不是3个月托福破百或者100天80-110 etc.。你看我托福都考成那个屎样了,鱼和熊掌,你觉得我能兼得?
当时时值第三年,我已经付出很多。当时被GT打击到体无完肤又不想认输,所以铁了心要得到一个结果。工作上的得失,我自然就看淡了很多。比如因为长期不和领导互动,自然有些利益和机会我得不到。看着和我同资历的升职加薪而我却没有,心态并没有不平衡,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领导叫应酬,我使出浑身招数不参加来确保看书的时间,领导对我意见非常大,自然好事都轮不到我。但因为我在单位业绩不错,而且我也没有真的得罪谁,工作也都按时完成了没什么差错,我当时的局面就是被穿小鞋而已,奖金打折或者机会被别人拿走,我还不至于被扫地走人。我一点也不介意,因为我知道这些都不是我要的。给我保障一份薪水+让我有时间复习我最感谢。
第三年成绩。G 640,680, T 92, 94, 97
第四年
其实从第三年年底就开始申请了,我知道自己分数低,所以投了一大堆。第四年来了几个面试和offer,喜出望外有机所排名还真不低。其中一个说我啥都行,就是T97太低,最好过100。我当时那个恨啊。当你考T失败了八百次之后你就知道那种提到托福就恶心的感觉。但我周旋了几个礼拜对方依旧不松口(当时已经4月了),我想想算了,都考成老油条了,再考一次也不多。于是注册了最早5月22的。6月1号成绩出来,107。
我当时用的“抢考位”,所以有短信通知。我到现在还留着那条短信。换了好几部手机了,这条短信一直都不舍得删。
把成绩发给学校,学校也说话算话,火速1个礼拜给了offer。我6月辞职,7月底完成paperwork,8月来到美国。其实离任审计又是一部drama,弄了两年才完事儿。当时单位的态度是人可以走,但钱不退。我当时一心已经飞出去了,退不退就这样吧。不过两年后走完流程还是退给我了。
心得
MBA申请essay第一个问题都是问你干啥要读MBA。为了省钱,我DIY的申请,但也咨询了一些机构,大家都建议我写一个dream,比较容易被录取。但我当时考虑再三,决定实话实说。我真的不知道除了金融我还能干啥。我希望我能就此打开一扇门,让我看看我还有什么潜能。
读书的两年里,我尽我所能的选我压根没接触过的内容。金融和会计方面的课程,除了必修,我一节都没选。确实学的很杂,但我也真的接触了好多领域,发现了一些新的兴趣所在,比如一些交叉学科,可以完美利用我之前的工作经验做一些不尽相同的工作。
回顾整个过程,辛苦是真的,牺牲也是真的。放弃在国内拥有的一切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这些牺牲是在啥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当我完成了这一步,大家会说你真行。但回顾当时那段黑暗岁月,被GT虐的体无完肤抱头痛哭觉得自己蠢出天际线的时候,没人理解,也没有支持, 你都得自己扛着。那些纠结要不要出国,会不会太早/晚出国的小伙伴们,问问你自己一句话,你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如果不是,就去改变,如果不改变,就受着不要抱怨。人生没有任何一步是没有成本+前途完全明朗的。你所有的重大选择其实都是在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定。
很多小伙伴都列出了pros &cons,那你给自己列出的这些因素打打分,看看它们在你心里的权重是多少,哪个更重要。即便出国读书之后,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人生漫漫几十年,你花三五年尝试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值得的吧?毕竟退一万步,即使走遍天涯,你还有祖国还有家。所以认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放心去追随,结果不会让你太失望的。
对比中美两国的工作状况(单纯以我个人经历而论),我最明显的感受是对未婚女性的友好程度简直天差地别。一个天一个地,还是在地下室那种。我也考虑过继续国内的职业发展,但看看“原则上需35岁以下”或“只招男性”,或者一场面试就一群人围着你问啥时候计划生孩子就足以劝退我所有的憧憬。收入多少是相对生活质量而言,因为钱赚多少都不会够。读书两年的吃喝玩(嗯,还有读书)花光了我30岁之前所有的积蓄,留美的决定也基本清零了我国内的社交圈。我经常笑说我在30岁那年对我的人生按下了归零重来键。这是代价,但我也有收获。我至少现在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旅游,潜水,滑雪,打球,etc)。自驾横穿美国四趟往返全都能在职完成:东岸到北湾,东岸到南湾,东岸到德州往返,东岸到key west往返。我不需要大量时间花在喝酒应酬上,即使吃饭也不需要非等boss上桌才能吃饭,不需要微信群里领导发一句我就必须“鼓掌”,等等。当然,politics哪里都有,越往上走越明显。那些“无形的天花板”论不是我这贴的重点,就不在这里讨论了。但相比我之前经历的程度,我觉得现在的日子简单又自在。
至于其他收获,除了认识了新的人脉,开拓了眼界,尝试了新的事物之外,我现在可以随时随地的进入专注的工作/学习状态,哪怕时间只有半个小时或者20分钟。不需要静心,不需要准备,拿起电脑就能开始处理数据或者写报告。一切都拜痛苦的备考过程所赐,这项技能来之不易却又十分有用,尤其是现在WFH期间。
我相信地里有很多比我年长,留学经历比我周折的人。没有班门弄斧之意,单纯只是分享我的经历,希望能给还在纠结的小伙伴们一点启发。
不喜勿喷,不喜勿喷,不喜勿喷,欢迎探讨。
补充内容 (2021-1-27 04:45):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和大米,简直受宠若惊。感谢感谢!
补充内容 (2021-1-27 04:55):
很多小伙伴和我说到家庭。我当年孤军,所以简单。但这个过程真的很辛苦,所以有家人支持会好很多。如果实在得不到,至少不拖后腿。就像我父母,虽然不赞成,但还是给了我足够的理解,时间,和空间去挣扎。我很感谢。
补充内容 (2021-1-27 05:09):
关于小伙伴聊到的美国职场的挫败感……I hear you!!不过平心而论,除非你的对手是真的很牛逼,不然你真觉得你比那些资质贫庸学历一般的美国人差么?不过是语言和文化。(补充为啥还有字数限制!)
补充内容 (2021-1-27 05:10):
就好比飞机起飞,我们这架飞机在跑道上呆更久,因为我们有语言和文化的坑要补,只能看着他们已经飞上天了,我们还在地上。但是你要相信,我们一旦补好坑飞起来了,我们飞的比他们更高。
补充内容 (2021-1-27 07:38):
谈工作心得的小伙伴们,我找到一篇我以前回复过的帖子,是我找工作时候的一个有意思的小转折。分享给你们。我不是LZ,我的帖子在楼下回复里。
instant.1point3acres.cn
补充内容 (2021-1-27 10:28):
问学英语的小伙伴不止一个,请小伙伴们移步45楼。我打的太长了,补充有字数限制,贴不过来。
补充内容 (2021-1-28 02:11):
错了,不是45楼,是41楼。
补充内容 (2021-1-29 05:29):
大家给与的满满的鼓励我再次感谢。对一些疑义,我想解释一下。我没有鼓励或不鼓励别人出国,我只在分享我的经历,这些牺牲和收获是否值得,大家自己衡量。
补充内容 (2021-1-29 05:31):
我也没说美国就白月光,毕竟在美国工作这么多年,当然也遇到过渣人渣事儿。但我写这贴的初衷在于帮助还在迷茫“要不要出国”“会不会太老”“我行不行”的小伙伴一点参考,所以那些我都没放在帖子里。
补充内容 (2021-2-19 05:23):
看到很多人和我有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经历。大大的拥抱一下你们!!
曾经以为我自己或许真是个异类,不过现在看到这些战友们,心里这种被理解被懂得的感觉,我真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