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现在还值得留美国吗
793925
各位大佬,理性讨论。2025 年,老特的任期下,还值得留美国吗?
续之前的帖子,本人是一只小博后,三年快到了,论文发表没有达到第一个帖子的预期,投顶尖期刊还是太难了,有一篇在编辑手里放了两个多月才送审,总计 120 多天已经过去了,最终能否得到修改的机会也难知。
本来想试试 K99 的,但是在 trump 时代下,NIH 大量经费被砍,有不少 NSF 也有风险,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也和很多同行交流过,大家都建议不管怎么样试一下,就算不中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所以准备硬着头皮试一把,争取今年六月提交(本来计划 3 月的,拖延了)。另,国内的博士或者说国际博后申请fellowship 太难了,申请同一个fellowship两年连续失败,今年准备最后一次提交。
如果运气好,能把手头的工作结束(两三个一作加共一,领域顶刊类似于 jacs 或者稍差),也许论文可以勉强达到海优的门槛,就算 K99 没中,可以把这个翻译成中文申请明年春天的海优是一个好的选择嘛,还是说继续苟着,继续找美国教职或者转工业界。和之前的师兄聊了一下,他说我现在的情况海优机会小,得所有工作基本上都达到jacs 这种级别才够。和他交流的过程中能看出国内对于期刊本身的崇拜,大家根本不关心科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考虑能发表什么期刊。
我个人的毛病就是看事情太过于乐观而看不到潜在的风险,做了很多蠢事。希望大家给建议!
续之前的帖子,本人是一只小博后,三年快到了,论文发表没有达到第一个帖子的预期,投顶尖期刊还是太难了,有一篇在编辑手里放了两个多月才送审,总计 120 多天已经过去了,最终能否得到修改的机会也难知。
本来想试试 K99 的,但是在 trump 时代下,NIH 大量经费被砍,有不少 NSF 也有风险,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也和很多同行交流过,大家都建议不管怎么样试一下,就算不中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所以准备硬着头皮试一把,争取今年六月提交(本来计划 3 月的,拖延了)。另,国内的博士或者说国际博后申请fellowship 太难了,申请同一个fellowship两年连续失败,今年准备最后一次提交。
如果运气好,能把手头的工作结束(两三个一作加共一,领域顶刊类似于 jacs 或者稍差),也许论文可以勉强达到海优的门槛,就算 K99 没中,可以把这个翻译成中文申请明年春天的海优是一个好的选择嘛,还是说继续苟着,继续找美国教职或者转工业界。和之前的师兄聊了一下,他说我现在的情况海优机会小,得所有工作基本上都达到jacs 这种级别才够。和他交流的过程中能看出国内对于期刊本身的崇拜,大家根本不关心科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考虑能发表什么期刊。
我个人的毛病就是看事情太过于乐观而看不到潜在的风险,做了很多蠢事。希望大家给建议!
25条回复
第一,楼主先看点好消息,比如现在J1不用waive了😂😂😂。
第二,如果有可能的话,不要死磕一个grant,多投几个,有idea就投它三五个k99,没有idea就把你打算投这个k99,换点细枝末节整个R21,整个R01,整个U01,尽量错开study session再看看其他机构。稿子能不能中除了稿子质量外,还取决于落谁手里,运气占成功的一半,多投概率高。🥲当然就算不耐心打磨,基本的质量还是要保证。
第二,如果有可能的话,不要死磕一个grant,多投几个,有idea就投它三五个k99,没有idea就把你打算投这个k99,换点细枝末节整个R21,整个R01,整个U01,尽量错开study session再看看其他机构。稿子能不能中除了稿子质量外,还取决于落谁手里,运气占成功的一半,多投概率高。🥲当然就算不耐心打磨,基本的质量还是要保证。
地理都是高知青年,相当一部分是phd。按理说这一部分人不管在哪里都应该是发光的。很多时候生活不能完全靠理性来解决,心底里总有一个声音,勇敢的follow your intuition
哥们/姐们,留不留首先看能不能留下。既然你说了JACS那咱们应该是同一个大方向,加上NIH经费来源估计你可能是生化方向。强烈建议速速申请绿卡先,其余的都不重要,慢慢来总会找到合适的。留下生活上确实压力小很多,但是回去的话自我价值认可度会更高。看你想怎么选择了。但是一点,没拿到国内的帽子,千万不要回。。。海优没那么容易,但是貌似也没那么难,不过学校的配套政策非常重要。是否重视你从一开始就能看出来。
讲一下我的background给你参考~我是21年的小水校PhD(USNews国内200+的R2学校,结果毕业了以后学校升了R1),是跟老板一起建组的大弟子。在一个大学做了一年postdoc,一个国家实验室做了两年postdoc,然后24年初拿到绿卡出来创业,10月份创业失败找工作,现在手里有一个初创scientist的140k的offer,一个R2学校带启动经费的tenure-track的offer,一个国家实验室postdoc六位数salary的offfer,还有几个学校在走流程。我的经历是有25篇文章,基本都是PhD期间发的,其中1+共1+通讯大概七八篇吧。9篇JACS(4-5篇主要作者),2篇Angew(1篇主要作者),还有些乱七八糟的AM,ACS Ener Lett之类的,还有一篇写着玩的Nanoscale是通讯。我也是JACS,JPCL之类的审稿人。我的最大问题是博后期间只有2篇文章还只是共作,因为实验室的工业合作伙伴摁着不让发。要不然我觉得拿到R1的offer应该没那么难。不过现在还有好几个在走招聘流程,不知道能不能拿到。
其实我的经历相当坎坷了,我表妹就好很多,4年就拿到新晋R1的PhD,毕业留校1年postdoc,安娜堡做了1年博后,直接去了综排80-100的州立旗舰AP建组。但是现在还没解决身份还在排EB1,天天想跳槽,找学校怕找不好的,找工业界又怕身份出问题。
所以还是要看自己的选择,不过不管怎么选,争取先拿到身份,才有选择的余地。
讲一下我的background给你参考~我是21年的小水校PhD(USNews国内200+的R2学校,结果毕业了以后学校升了R1),是跟老板一起建组的大弟子。在一个大学做了一年postdoc,一个国家实验室做了两年postdoc,然后24年初拿到绿卡出来创业,10月份创业失败找工作,现在手里有一个初创scientist的140k的offer,一个R2学校带启动经费的tenure-track的offer,一个国家实验室postdoc六位数salary的offfer,还有几个学校在走流程。我的经历是有25篇文章,基本都是PhD期间发的,其中1+共1+通讯大概七八篇吧。9篇JACS(4-5篇主要作者),2篇Angew(1篇主要作者),还有些乱七八糟的AM,ACS Ener Lett之类的,还有一篇写着玩的Nanoscale是通讯。我也是JACS,JPCL之类的审稿人。我的最大问题是博后期间只有2篇文章还只是共作,因为实验室的工业合作伙伴摁着不让发。要不然我觉得拿到R1的offer应该没那么难。不过现在还有好几个在走招聘流程,不知道能不能拿到。
其实我的经历相当坎坷了,我表妹就好很多,4年就拿到新晋R1的PhD,毕业留校1年postdoc,安娜堡做了1年博后,直接去了综排80-100的州立旗舰AP建组。但是现在还没解决身份还在排EB1,天天想跳槽,找学校怕找不好的,找工业界又怕身份出问题。
所以还是要看自己的选择,不过不管怎么选,争取先拿到身份,才有选择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