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CPT->O1心路分享
10723
闲下来发个经验分享贴,讲讲当时面临h1抽不中之后的一些决策和当时的想法,希望给类似处境的朋友们一点参考价值。
OPT: 2019 - 2022
2021年-
从OPT第二年2抽不中开始,其实已经感到焦虑了。身边的同学全抽中了,而我当前的公司是不支持走L1外派的。不过在一片焦虑之中也有利好,就是各个公司在freeze掉因covid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的2020 hc,配合着超高通胀,各大公司开始无节制招人。2021年中到2022年初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是投简历就有面试。当时的想法是能走L一定稳稳比cpt靠谱,所以目标明确的朝着L1友好公司发起进攻。举几个例子
Meta:2020年面。在通过了来自manager的首轮以后,immigration team发来通知告诉manager和我meta不支持opt剩余时间小于24个月(当时剩余20个月),取消后续面试。
Google:2021年面,没通过,freeze 1年。啊当然对我来说freeze一年也就是死刑了。面试流程常规,面试内容为标准leetcode+一道专业知识问答(?)
麻:表现稀碎。算上oa一共3轮,最后一轮是manager面,口音厚重的西裔。我擅长底层cpp,但是让我讲怎么在仓库遥控机器人分货。用了好多供应链相关的单词,我基本上sorry了一整场也get不到点。基本上面带微笑0技术输出的应付完了一个小时的讨论,过几天竟然收到offer(L3),并且recruiter信誓旦旦的说抽不中包L1转。对不起各位现在的fresh grad,当年上岸就是这么随便。
最后去了一家半导体公司,承诺抽不中可以去上海呆一年,方向对口,再加上说去年已经送回去一个会印度L1,有经验,实在不能更满意,遂往。
2022年-
新公司很好,但是这个组很不好,我干的很累很不开心。名义上是SDE,实际上工作90%是做机械式重复式的劳动。而且还不能写脚本automate,因为需要真实插拔设备。devop-> dev指dev幻灯片,op指指挥contractor测试。全组都是pua合同工的奴隶主,我也不上道也不受manager喜欢。很狼狈,meeting很多很讨厌。而且公司效益不好,狠狠裁员。不过在抽不中以后,manager信守承诺给了我3个选择,4月-6月内需要完成选择并且迅速处理。而且我们的工作需要摸硬件,所以去的几个地方都是需要人到办公室的,不存在一直住家里的选项。
在上海和CPT之间选择了CPT。当然最大的决策factor是觉得自己job security不好。在海外被干掉了,那旅美生涯就直接终结了。在基本选择CPT以后,又做了关于CPT风险的调查。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对"灰色地带"的理解进了一步。
以我看来,灰色地带可以分为下面两类——不违法但不合理,违法但没有管。
违法没有管,可能是因为没有被抓到,也可能是因为管理成本太高。也就是放到台面上是绝对错的事。
不违法但不合理,可能是因为法律或者规则漏洞导致的不合理现状。
在我看来,不违法但不合理的的灰色地带是不太危险的,但违法没有管是很危险的。day1cp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身cpt的存在不是让学生维持工作的,但是学校拿下了资质以后这个事就变成合法的了。以及L1,设计上是为了让美国吸纳跨国公司人才的,结果被大厂们用成了一个work around。想继续在美国工作生活?不行。先给别的国家开一个岗位交一年税然后再回美国工作?行。这些投机取巧的不合理,但是真出事了,比如一些cpt大学被查出来有问题,那么后果也就是大学取消cpt资质,学生cpt撤销,并不耽误学生转学换个cpt继续。风险可控,责任不连坐。
但是违法就不一样了。当年有个有名的例子是findream。交钱上班挂靠,这是非常明确的个人和公司串通违法行为。所以在findream被查以后,所有挂靠过哪怕一天的,都得到了移民局最严厉的针对。这种明知故犯即便通关了一时,未来也会被倒查,风险极高。包括一些变相通过自己交钱来让公司抽h1/办绿卡的,这些都是风险要高得多。
说服了自己,心态放稳,去上课。
CPT: 2022.9 - 2024
cpt的体验。。不太好,没法把它当作正儿八经的学习,实在太简陋了。
当然CPT身份的注册是很方便的,去I9处把I-20一交就续命4个月,其实挺简单的。可能唯一比较麻烦的是每次都需要找manager写实习结果。好在中间换组成功,去了一个人很好的manager下,每个季度我帮他写好一大段文字,他帮我填一堆表。非常幸运。
但是上课和作业……实在头疼。
大家来美国读哪怕是全美百名开外的硕士,其实接触的都是相当高素质人群了。在CPT期间,我得说能碰到相对”敬业“的老师和advisor,那值得你疯狂的庆祝了。CPT的老师半数都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过来兼职。有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上课不开摄像头作业简单给高分,那很好;也有很负责帮你指出每一处语法错误和gpt痕迹的,也很好。但是下限低的离谱。有那种天天上课前喝酒不知道在说啥的,8周作业能忘批3周直接打期末成绩。有那种给发邮件说忘记一门课忘记打分了结果理也不理的。抄送给student advisor求follow up那更噩梦了。基本上就是少崔一天就托一天,处理几天全看你够不够吵。刚开始觉得每周崔一次可以了,结果两个多月了第二学期的课都快结束了也改不过来,不然就是"老师“已经不在这里上课了,我们已经在积极联系他了云云。很头疼。
当然也没有毕业证。好像要付钱才给,不知道什么情况。
不过有一说一,他们在地里的广告也没说错,我在续cpt也好,身份转换也好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O1: 2023.9(准备期)- 2024.7 appr
我不想说自己会5年adv h1b不中,但这就是事实。
在4抽不中的消息传来后,我和manager坐下来讨论L1的可能性。我司的policy是保证过去但是不保证回来,但是好好表现总是有机会的。在这里插一嘴,关于大厂的"visa sponsor"这个政策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岗位是可以被visa sponsor的,并不指的是单一h1b抽签或者办eb,而是移民律所(如Fragomen)帮你开一个case。一个visa sponsor的岗位,包含了Fragomen帮你搞的全部潜在的服务。比如你自己的工签,你的绿卡,你的配偶等。所以,可能超越很多人的理解,一个在海外带满一年的candidate,只要找到一个visa sponsor的岗位,不需要返回原组也可以。换句话说,只考虑在本公司内部求职,你其实比新鲜的F1更有优势。大厂和移民律所合作的基础是对candidate的cost有一个期望,同意这个期望就是sponsor了这个岗位。
我满意现在的组,满意工作,也觉得自己表现不错,觉得出走一年即便回不来也能在内部找到别的组回来。因为是大裁员期间逆流招人的组,我短期也不担心job security。综合来讲,L1是不错的选择,也已经一直在办了。
然而,律所突然联系我,说要帮我办O1。我觉得非常搞笑,作为一个无科研无文章非top校的cs硕,觉得一点希望也没有。至于为什么没有在当时opt到期时就联系我尝试,我猜可能是跟公司内部的review有关。来的久了影响力大一些了,所以背后有神秘力量托我一把。我manager和skip完全不知道是谁在推动的这个O1。要知道我司eb pp钱都不给付,这次属实是幸运了一把,愿意给我试一下。
于是开始收集证据。收集我在行业内影响力大的证据(跨组合作同事推荐信),我有原创成果的证据(非1作专利),我是高水平人才的证据(硕士毕业证),以及我有review别人工作的证据(github review history)。奇迹的成了。律师牛逼完了。律师跟我说,现在的偏好和以前不一样,不是找的推荐信的人越牛逼越好,也不需要独立推荐信,O1就是单纯的越有说服力越好,越了解你的人介绍你的贡献反而更有说服力。这块就不展开了,domain不同区别就很大了。但有一点,O1只有雇主才能给申。而且跳槽也不方便。我跳槽只能由新雇主重新申请O1签证,重新证明一遍。所以就跟公司绑定,安心报恩了。
字数三千五,希望给相同处境的朋友带来一些价值。祝我们今年都抽中,祝大家新年快乐!
OPT: 2019 - 2022
2021年-
从OPT第二年2抽不中开始,其实已经感到焦虑了。身边的同学全抽中了,而我当前的公司是不支持走L1外派的。不过在一片焦虑之中也有利好,就是各个公司在freeze掉因covid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的2020 hc,配合着超高通胀,各大公司开始无节制招人。2021年中到2022年初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是投简历就有面试。当时的想法是能走L一定稳稳比cpt靠谱,所以目标明确的朝着L1友好公司发起进攻。举几个例子
Meta:2020年面。在通过了来自manager的首轮以后,immigration team发来通知告诉manager和我meta不支持opt剩余时间小于24个月(当时剩余20个月),取消后续面试。
Google:2021年面,没通过,freeze 1年。啊当然对我来说freeze一年也就是死刑了。面试流程常规,面试内容为标准leetcode+一道专业知识问答(?)
麻:表现稀碎。算上oa一共3轮,最后一轮是manager面,口音厚重的西裔。我擅长底层cpp,但是让我讲怎么在仓库遥控机器人分货。用了好多供应链相关的单词,我基本上sorry了一整场也get不到点。基本上面带微笑0技术输出的应付完了一个小时的讨论,过几天竟然收到offer(L3),并且recruiter信誓旦旦的说抽不中包L1转。对不起各位现在的fresh grad,当年上岸就是这么随便。
最后去了一家半导体公司,承诺抽不中可以去上海呆一年,方向对口,再加上说去年已经送回去一个会印度L1,有经验,实在不能更满意,遂往。
2022年-
新公司很好,但是这个组很不好,我干的很累很不开心。名义上是SDE,实际上工作90%是做机械式重复式的劳动。而且还不能写脚本automate,因为需要真实插拔设备。devop-> dev指dev幻灯片,op指指挥contractor测试。全组都是pua合同工的奴隶主,我也不上道也不受manager喜欢。很狼狈,meeting很多很讨厌。而且公司效益不好,狠狠裁员。不过在抽不中以后,manager信守承诺给了我3个选择,4月-6月内需要完成选择并且迅速处理。而且我们的工作需要摸硬件,所以去的几个地方都是需要人到办公室的,不存在一直住家里的选项。
- 上海。正值封锁,入境的人从隔离两周变到三周,后来还有超过一个月的。互联网上也充斥着对回国人的骂声。犹豫。
- 台北。五月形势突然紧张,各种演习吵架不断,放弃。
- 班加罗尔。。病毒还在变异欸亲,有点。。
在上海和CPT之间选择了CPT。当然最大的决策factor是觉得自己job security不好。在海外被干掉了,那旅美生涯就直接终结了。在基本选择CPT以后,又做了关于CPT风险的调查。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对"灰色地带"的理解进了一步。
以我看来,灰色地带可以分为下面两类——不违法但不合理,违法但没有管。
违法没有管,可能是因为没有被抓到,也可能是因为管理成本太高。也就是放到台面上是绝对错的事。
不违法但不合理,可能是因为法律或者规则漏洞导致的不合理现状。
在我看来,不违法但不合理的的灰色地带是不太危险的,但违法没有管是很危险的。day1cp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身cpt的存在不是让学生维持工作的,但是学校拿下了资质以后这个事就变成合法的了。以及L1,设计上是为了让美国吸纳跨国公司人才的,结果被大厂们用成了一个work around。想继续在美国工作生活?不行。先给别的国家开一个岗位交一年税然后再回美国工作?行。这些投机取巧的不合理,但是真出事了,比如一些cpt大学被查出来有问题,那么后果也就是大学取消cpt资质,学生cpt撤销,并不耽误学生转学换个cpt继续。风险可控,责任不连坐。
但是违法就不一样了。当年有个有名的例子是findream。交钱上班挂靠,这是非常明确的个人和公司串通违法行为。所以在findream被查以后,所有挂靠过哪怕一天的,都得到了移民局最严厉的针对。这种明知故犯即便通关了一时,未来也会被倒查,风险极高。包括一些变相通过自己交钱来让公司抽h1/办绿卡的,这些都是风险要高得多。
说服了自己,心态放稳,去上课。
CPT: 2022.9 - 2024
cpt的体验。。不太好,没法把它当作正儿八经的学习,实在太简陋了。
当然CPT身份的注册是很方便的,去I9处把I-20一交就续命4个月,其实挺简单的。可能唯一比较麻烦的是每次都需要找manager写实习结果。好在中间换组成功,去了一个人很好的manager下,每个季度我帮他写好一大段文字,他帮我填一堆表。非常幸运。
但是上课和作业……实在头疼。
大家来美国读哪怕是全美百名开外的硕士,其实接触的都是相当高素质人群了。在CPT期间,我得说能碰到相对”敬业“的老师和advisor,那值得你疯狂的庆祝了。CPT的老师半数都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过来兼职。有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上课不开摄像头作业简单给高分,那很好;也有很负责帮你指出每一处语法错误和gpt痕迹的,也很好。但是下限低的离谱。有那种天天上课前喝酒不知道在说啥的,8周作业能忘批3周直接打期末成绩。有那种给发邮件说忘记一门课忘记打分了结果理也不理的。抄送给student advisor求follow up那更噩梦了。基本上就是少崔一天就托一天,处理几天全看你够不够吵。刚开始觉得每周崔一次可以了,结果两个多月了第二学期的课都快结束了也改不过来,不然就是"老师“已经不在这里上课了,我们已经在积极联系他了云云。很头疼。
当然也没有毕业证。好像要付钱才给,不知道什么情况。
不过有一说一,他们在地里的广告也没说错,我在续cpt也好,身份转换也好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O1: 2023.9(准备期)- 2024.7 appr
我不想说自己会5年adv h1b不中,但这就是事实。
在4抽不中的消息传来后,我和manager坐下来讨论L1的可能性。我司的policy是保证过去但是不保证回来,但是好好表现总是有机会的。在这里插一嘴,关于大厂的"visa sponsor"这个政策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岗位是可以被visa sponsor的,并不指的是单一h1b抽签或者办eb,而是移民律所(如Fragomen)帮你开一个case。一个visa sponsor的岗位,包含了Fragomen帮你搞的全部潜在的服务。比如你自己的工签,你的绿卡,你的配偶等。所以,可能超越很多人的理解,一个在海外带满一年的candidate,只要找到一个visa sponsor的岗位,不需要返回原组也可以。换句话说,只考虑在本公司内部求职,你其实比新鲜的F1更有优势。大厂和移民律所合作的基础是对candidate的cost有一个期望,同意这个期望就是sponsor了这个岗位。
我满意现在的组,满意工作,也觉得自己表现不错,觉得出走一年即便回不来也能在内部找到别的组回来。因为是大裁员期间逆流招人的组,我短期也不担心job security。综合来讲,L1是不错的选择,也已经一直在办了。
然而,律所突然联系我,说要帮我办O1。我觉得非常搞笑,作为一个无科研无文章非top校的cs硕,觉得一点希望也没有。至于为什么没有在当时opt到期时就联系我尝试,我猜可能是跟公司内部的review有关。来的久了影响力大一些了,所以背后有神秘力量托我一把。我manager和skip完全不知道是谁在推动的这个O1。要知道我司eb pp钱都不给付,这次属实是幸运了一把,愿意给我试一下。
于是开始收集证据。收集我在行业内影响力大的证据(跨组合作同事推荐信),我有原创成果的证据(非1作专利),我是高水平人才的证据(硕士毕业证),以及我有review别人工作的证据(github review history)。奇迹的成了。律师牛逼完了。律师跟我说,现在的偏好和以前不一样,不是找的推荐信的人越牛逼越好,也不需要独立推荐信,O1就是单纯的越有说服力越好,越了解你的人介绍你的贡献反而更有说服力。这块就不展开了,domain不同区别就很大了。但有一点,O1只有雇主才能给申。而且跳槽也不方便。我跳槽只能由新雇主重新申请O1签证,重新证明一遍。所以就跟公司绑定,安心报恩了。
字数三千五,希望给相同处境的朋友带来一些价值。祝我们今年都抽中,祝大家新年快乐!
3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