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哥大MSCS  Software Track 一年就读体验,第三篇-找工篇 【大开大合】

avatar 1041769
陈小胖
1410
5
2023-2024哥大MSCS Software Track 一年就读体验3️⃣,找工篇 — 大开大合

============== 前情提要 ==============
  1. 1point3acres.com
  2. 1point3acres.com


Hey 同学们、版友们、前辈们

我又回来了。不好意思第二篇到第三篇之间相差了三个月之久,迟迟没有写出自己的找工篇。期间实在太忙并且回国了一趟,各种跑亲戚跟团旅游没咋抽出时间来(抱歉抱歉)。但,找工篇迟迟没有写出来的原因,更多的是本人内在的因素。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自己一直在怀疑自己能不能写好。

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找工“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是他们关注度最高的话题。所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找工经历不好的我,能不能写好这篇找工篇?“, 
”会不会被当作笑话“, 
”会不会误导他人“

所以,为了提供给需要的同学最好的阅读体验,我还是得啰里八嗦的提出一些

前情提要:

  1. 我会尽可能谈谈哥大能够给你提供什么机会,会有什么资源support 你找工、丰富你的经历。(也就是哥大哪些方面做得好、做得可以的、你可以去争取的)
  2. 楼主本人实力有限,见识浅薄,所以我尽可能不会去结合(过去一年、亦或是将来的)市场环境与哥大的找工体验相结合进行评价。
  3. 本篇文章可能带有主观色彩(母校),但楼主不会否认任何一位前辈、同学过往对哥大的评价(他们写的所见所闻、他们写的经历,因为我知道哥大在地里风评不是那么好)。他们分享很有用很详细,心里由衷的respect和感谢。;
  4. 如果找工真的对你很重要(你来美国就是为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你得好好想想,哪些因素对你才是最关键的? 学分情结、自身实力、过往经历、天时地利、network、学校、地理位置,or,甚至乎一颗良好的心态。


=============== 正题 + 目录 ===================

  1. 楼主身边的同学们
  2. 身边同学找工氛围
  3. 提供的找工帮助(楼主所知的)
  4. 楼主收获 + 心得 



1.楼主身边的同学们



楼主本身是进2023 MSCS群最早的那一批学生,所以身边认识的、有联系过的、约过饭的同学朋友不算少。尽管楼主本人找intern经历很焦灼,但是身边也不缺乏一手拿多个offers的同学。无论是NG还是intern,其中去向都有狗家、麻、脸、特斯拉、bbg、snowflake等等等等。。。

大多数拿到很好offer的同学,在24年1 月 2 月份的时候就得到通知,脱离苦海了。

当然不失像楼主在最后4月份末才上岸的,亦或者一直在努力,努力到最后的同学,并且占比也不少。

2.身边同学找工氛围

一个词,很足。可能是压力催动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届同学大多数都是从23年8月份开始跟楼主一直在水深火热之中。期间,不缺乏同学们自主建立的刷题交流群、同学间相互约mock interview、相互改简历。
不仅如此,已经入职或者拿到offer的同学,偶尔会在年级群内分享refer,分享内推机会、分享最新的自己所在公司的渠道。所以,楼主自己遇到的是,哥大MSCS的找工氛围真的够饱满了。

3.哥大的资源

这个章节是楼主想重点介绍的,也应该是最有用的一些信息。要写的东西就很多。但下文提及到的每项资源,都会有时效性。也就是可能某些资源每学期政策的变动会有所不同(可能今年有明年没有之类的)

I. pdl.engineering.columbia.edu 

简称 PDL,每个工学生的课外必修内容。
相信每一位哥大工院的同学都会知道这是啥。这个是哥大工院学生的必修(必须完成以至于成功毕业)的课外教学内容。大致内容旨在,辅导各位同学去应对找工中所遇见的各种难题,包括但不限于:
1. 面试BQ技巧+训练
2. 简历撰写+修改
3. 文书撰写
4. 找工心理 + 心态调整
5. Tech 面试技巧
6.(等等

PDL授课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强制要求完成,讲座,录像,网上作业等等。同时,PDL提供各种咨询资源,线上线下。

心得:楼主认为他非常有用,从某种程度上让曾经不肯面对自己破烂简历、面试毫无技巧的楼主明白找工前序准备的重要性(至少push你。我觉得身边同学能够营造起这样的找工氛围,哥大PDL打在工院学子入学前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样的氛围的兴起。你可以平时没怎么关注他,但是哥大肯聘请各界的人士和专家给你分享职场应对技巧和心理指导,我觉得已经比自己所听闻到的学校的career center 有优势了。PDL提供的讲座和meeting是贯穿整个学期的,期间各种主题都有。是一个非常值得好好利用的资源

II. ;business.columbia.edu;)

哥大商学院主导并组织的、为期一学期一次(包括winter 、 summer)、提供给哥大商学院学生哥大工学院学生一起创业的平台。每学期开始前一个月到两三周,CBL就会发送一封邮件给学生,鼓励学生报名。在工学院学生角度,第交报名表、简历,然后完成一个简单的test(写了一个排序API)等待CBL相关工作人员筛选。之后,会告诉你是否入围(第一次筛选)。

如果你入围第一次筛选,那么会邮件告诉你本学期有哪几个团队,都是什么背景的leader带领的团队和他们的产品(半成品或者是市场分析),配套的信息供工学生了解自己中意的团队。他们探索的是什么方向(这些都是商学院的学生,带着他们商学院的报告,在攻读MBA学位)。然后这群人,就可能成为pick你的team f。然后,根据你自己对他们的了解,填写一份表(志愿表)哪个团队是你的第1、2、3.。。志愿。然后开始第二轮筛选。

第二轮筛选,就是双向的选择的过程。如果某些team f对你的简历、经历、技术栈感兴趣,并且你也在志向中表达你对他们团队的兴趣,那么团队的team leader就会*更加*可能会邮件你进行约时间interview,表达更多pick你的兴趣。 届时你可以把握机会,表达自己的兴趣。Tips,据我所接触的所有MBA学生(founder)们,都有一颗很强的上进心,你可以尽可能表达自己的激情和浓烈兴趣,并且你可以在观看过他们的市场调研报告(附在告诉你入围的邮件中)后,带着你自己idea去进行简单的讨论。他们渴望寻找带着激情的人,和他们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

当然,我提到的是,如果你们都有双向选择,他们更可能愿意花时间interview你。但也有可能,莫名其妙的被你的一个低顺位的team pick中,可能他们就是因为某些原因一眼相中了你。也有可能没有团队pick你。

楼主自己的经历就是,被自己一个自己第8志愿的团队pick了,直接跳过了interview,被选中到队伍当中。同队伍的其他两位工科学生,都有至少两个其他leader的interview。(emm??)

所以第二轮结束之后,可能还会筛选掉一些同学(unluckily),没被团队pick到。而被pick中的同学会被邮件通知,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将会实行类似于part time intern的经历。例会leader表达需求,团队讨论,hand on coding,每周例会汇报进度。平均每周工作量是一周分配10小时左右。

*重要*根据每年情况不同,CBL提供的资源政策不同。

比如,楼主本人被选上参加 2024 Spring CBL。当时CBL提供的是 two options,你可以选择其中之一
(注意,政策会变)
1. Fellowship (工资),每周默认给你报10小时工作。由哥大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后面简称CBS) 聘请你。两周发一次工资。总的下来,一学期(如果是大学期,like Spring Semester)你可以大概拿到4000刀左右的fellowship。注意,你是被CBS聘请,聘请的头衔有写,大致叫 ;Departmental Researcher II 。届时,你需要遵守CBS颁布的规定;CBS也会保障你在给team贡献过程的权益。
2. Credits (学分),3分。楼主没选学分,选择了fellowship稍微改善一下伙食嘻嘻。这3分的credit会对应转化成一门三分的4995课程,满足你的track的要求。
;3. 据了解,2024 Fall CBL不提供 fellowship的选择了,只提供学分。所以建议各位在参加CBL时候关注一下他们能够给咱们提供什么。

经历与心得;:Pick楼主的team是一个做投资软件的团队。leader自己本身请过三鸽外包团队做过的一个半成品的app,拿着一言难尽的github repo史山 给我和另外两位group mates狠狠上了一学期的强度。(绷不住。外加上leader很push,所以对于楼主来说,那学期的CBL净敲代码的时间都是超过10小时每周的。反观我同学参加的另外一个组,他们每周加上meeting时间每周大概花费6小时。但我们彼此拿到的fellowship都是一样的。(再写就哭了

So,workload这玩意儿很看leader。但,很真实的是,大部分leader和业界的client或者PM差不多,大多数是不懂技术的。这个过程就会锻炼经历不充足的同学们,如何把团队内部的技术问题与情况反映给不懂技术但是又很想你们产出的leader的这个能力。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很适合提供给简历上团队合作经历不够的同学的机会。

顺带提一提,两轮筛选。第一轮筛选可能和你的简历有关。如果你的简历太过苍白,或者技术栈比较单一,那就很难被pick到(突出PDL和平时积累的重要性)。第二轮那就主要和当时leaders们自己的想法有关,比较主观(其实现实也如此),但多少有运气与良好准备(简历)的需要夹杂其中。这印证了楼主没有interview也能直接被pick的事实。

III. 课程里的论坛(Disscussion) post出来的帖子 (虽然很偏门,但是我想提一下)

没错,就是偶尔在课程的论坛上偶尔被post出来的一些招募帖子,有些甚至只说明【只要Columbia 或者Barnard 的学生】
发布这些帖子的可能是:
1. 该课Professor 有联系的厂的recruiter、manager,甚至是leader
2.已经在某个团队里工作着,但是刚好跟你上同一节课,帮团队发招募信息的【同班同学】
3. 赞助这个班级的某个企业,来班级打广告顺带介绍团队的
4. 某个创业团队,专门想找具备这门课知识的学生
5. 等等。。。。

经历与心得:No kidding, 楼主自己今年的实习offer就是从一门UI Design课discussion里一则招募post里拿到的。当时抱着尝试的心态投了,恰巧楼主有backend 开发和数据课 相关的经历。最终,团队从我们班招募了四位,楼主+三位本科学生。而又刚好,三位本科生只擅长UI+frontend。所以这个暑假,楼主边学边用,一个人和tech lead负责了我们团队项目的后端开发所有工作,学到了很多。

IV. ;哥大(工院)提供的workshop、career fair
很多很多,有线上也有线下。
尤其是,base 在纽约、曼哈顿的大厂小厂很多。
并且每个即将到来的 workshop 或者career fair,都会发往到你的邮箱里。频率大概平均一周两三个。告诉你详细信息,哪个公司来介绍的,这次的主题是什么。

V. Researching fair ;

每学期开学前的第一周,CS department里大多数lab会组织并招募RA,会发邮件通知你。提供学分。有些甚至想让你做到暑假寒假intern。除了Reseaching fair,通常邮箱里也经常收到各个PhD需要找Research Assistant的(最近开学我陆陆续续收到四五封了)

VI. 教授的主页

这些机遇大多数是,这些教授在自己的个人blog里post出来招募学生。有些教授提供fellowship、甚至是intern机会。
我看过几位做关于system方向的老师都有提供summer intern来着,具体的情况还是需要学生主动联系老师。
通过这个机会多多connect 有丰富资源的教授,从而见识到更多的大牛,找到不期而遇的机会。

4.楼主收获 与 一些短浅心得

有前文提到的是,最后楼主在自己课上的一个post里看到一封招聘post侥幸去投一下,直到最后拿到offer。楼主从去年8月份开始投,直到最后才浅浅上岸。
楼主去的是一个非常小的start up,待遇比较差但是真的很幸运能够拿到个平台去磨砺和锻炼自我。已经很满足了。
所以总的而言,哥大给我的找工氛围我觉得非常充裕的,无论是身边同学还是学校内。

这一年过来对于楼主这类菜鸡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心态上的掌控愈发觉得非常重要。但如果非要总结和建议今年新来的同学,我希望大家在这段还无法摸清、不稳定的阶段保持一颗心,就是

大开大合

虽然不是很恰当,但是就是要抱着一种,经得起风浪又放得下的执念的心态。

(似乎对于楼主这样的菜鸡而言,又显得站着说话不腰疼哈哈哈)

相比较于年初早早上岸的同学,那批奋斗到最后5月份才拿到大厂offer的同学更加令我佩服,五体投地。

所以过来之后我一直在想,对于自己而言到底什么才是这个阶段最需要保持或者掌握的?可能更多的是心态吧。一颗大心脏,耐得住失败与挫折。

总归一份工作,总归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现在的我更愿意放慢点节奏,一步一个脚印走好。

=============== 结束 ================

下一篇,就会讲到生活篇了。同样也会是干货满满的生活tips。欢迎催更!

最后的最后,欢迎指正,欢迎纠正,欢迎指导与建议。
求求大米奖励,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感激不尽。
5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