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欧洲所谓的Expats群体
来自其他站点
Expat这个词最早指的是外派,即expatriated employees。外派生活是很爽的,公司负担房租水电交通,自己只需要掏钱吃饭。如果是在便宜的国家外派,公司还能负担更多开销项目。总之,外派是一种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期间衍生出来的人上人生活。我出来留学的时候,几乎每个中国同学都希望能够在当地找份工作,然后外派回国。我是极少数几个不想回中国的人之一。
后来我拿了欧盟护照,也被外派过几个欧洲国家。回到护照所在国几年,再自己动手换了几个国家生活。期间我体验了自己从被定义为immigrant到被定义为expat的过程,也对于expat这个词在欧洲从特指expatriated employee身份到演变为更广泛的含义深有体会。Expat这个词现在被滥用得很厉害,通常被讽刺地解释为“富裕国家的白人害怕被与难民等同,不肯管自己叫immigrant的结果”。
之所以觉得应该写一下,是因为看到了同为华人,心态不同的群体之间有趣的区别。
Expatriated employee这个人上人身份,整体数量在以后会越来越少见;尤其对于华人想去中国的,机会只会更加稀少。
定义一个真正的expat:
Expats群体演变到今天,大半是体现一种心态。持有expat心态的人,大多数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主动从一个国家搬到另外一个国家的人。这些人中的不少人也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果断离开这个国家,搬回自己祖国或者搬到下一个国家去。个人认为,如果搬到一国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随时离开,那么实质就是一个immigrant,而不是expat。很多白人不肯承认自己不能随时离开一个国家这点,坚持喊自己expat,其实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immigrant这个词是贬义词而已。我认为一个没有一年内实现自由移动的能力的人,其实就是immigrant。为什么定义一年内,因为有些expat可能有孩子,换国家必须在9月学期开始的时候,但并不是直到孩子上大学前都不能动那种。
身份上,自认expats的人要么是欧盟公民,可以自由流动;要么是持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签证,也有一些是拿的配偶身份居留。
华人在欧洲有三个特点:
其一,因为华人大多数是从出来留学开始的。我观察留学生在host country生活的心态,整体来说就是:被迫仰视本地人。外国学生缺少人际网络,在host country毕业找工是天然劣势的。没有full time工作经历的人,在留学国职场,只能努力让自己看上去跟本地人的行为和思考模式一致,以此获得雇主方信任。(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好些年里中国留学生能够留下的主要是程序员,因为太缺人了,能够抵消劣势。)
其二,本地语言。学语言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被别人反复告诉你“你错了,应该如何如何才对”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的自尊自信被打击的过程,如果老师好,内在动力强,才会有坚持的可能。但是不管老师多好,都是一个被当地语言pua的过程。我毕业时找到工作完全是由于当地语言能力:努力学了语言让雇主相信了我积极融入、会努力工作。
其三,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华人,都是随着年龄段增长,女性对男性比例越来越高的。这是因为中国女性与当地人结婚的更常见,而华人男性多数还是与中国公民结婚,过几年就海归了。一旦与当地人生了孩子,尤其是离婚以后,欧盟大多数国家是joint custody,很多人就失去了自由流动的能力。外加在工作和语言的双重高压下,人就有了sunk cost心理,觉得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以后,终于有了一定的人际网络和语言能力,得在这个国家活出样子来。这个往往就包括了生孩子以后想让孩子享受这边的教育、所以不能换国家的心理。一个说自己因为有孩子而不能离开一个国家的人,实质上在孩子读大学之前都是一个immigrant的心态,而不是expat。
所以除了毕业后的头几年,越往后年纪越大,尽管不少华人有自由换国家的工作能力,却是持有immigrant的心态。
我在欧洲见到的真正的expats群体:这里不包括自称expats然而并不具备自由换国家的能力的白人。
大多数expats群体本地语言能力不如受过本地大学教育的华人,融入也不如华人彻底。华人群体的朋友圈子多数是华人,少数是本地人;而expats群体的朋友圈子多半是其他expats,哪个国家的都有,他们的本地人朋友可能比华人的本地人朋友还更少。华人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而expats偏向集中在国际化比较高的地方。
真正的expats群体中有能力随着自己的意愿在不同国家之间搬家的人,大多数是自身有工作市场上比较热门的或者难得见到的技能包。这种技能包是雇主愿意付搬家费跨国雇人的原因。如果技能包没有这么强的吸引力,就得自己掏钱搬家了再找,但是这种仍然是属于比较抢手的人才,雇主才会雇外国人。有这些技能包的人,多半就对学语言持松弛的态度,多学一门是好事,但是学语言的优先级低,可能是有了孩子才会去学。Expats群体大多数愿意花钱买服务,省去自己学语言。
Expats群体肯定会跟自己同国家、或者同语言、或者同地区的人玩在一起,交换有用信息。他们也喜欢跟其他国家的人玩,大家一起吐槽所在国的人民,同样交换有用信息。Expats群体也常见两个人都不是本地人的跨国关系,所以对于搬离这个国家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Expats群体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仰视本地人。我记得在网上看过某些华人发布的一段评论,类似的话还不止见到过一次:“你们不会说X语的人/你一张亚洲脸,跟老外的来往也就是party里人家出于礼貌地说上两句话,party完了他们也不会联系你,你打不进当地人的圈子,他们有什么好处根本不会带上你。”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大约是20年前,我还是学生,被吓了一跳。最近看到这句话时,我笑了半分钟,已经2024年了,还有人信这个?在网上对别人说这话的人,现实生活里肯定眉间带晦气,难以吸引到愿意跟他们交往的群体。自身层次低,才总希望别人有好处时自己能占到便宜,所以别人看不起他们。说白了,由于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network is,每个人都会想跟更有实力的人做朋友,但成年人交结新朋友的圈子是更加挑剔的。如果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有正能量的精气神,那么不管搬到哪里都能够迅速打开局面。
本地人会跟外国人混的,是因为喜欢这个群体,当然很多也是带着来找某个国家的男女朋友的目的(华人通常会遇到想找亚洲女朋友的当地男性,而我跟南欧人民玩得多,就经常见到当地女性想找个拉丁语系的男人而跑来的)。只要不是变态,这种本地人可以一并算入喜欢这个群体。真正的expats从不追求打进当地人的圈子,而是当地人想要来混expats的圈子,从expats这里获得好处:很多人是想要提前熟悉跨国工作者的心态,了解什么样的技能热门,哪些公司在招人,以便自己寻找跨国工作的机会;或者干脆就是觉得跟expats打交道比跟他们自己人玩有趣多了。
反过来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我有一对白人朋友在亚洲工作,开始是真正的expatriated employee,然后为了升职签了个local合同,房子都买了,孩子也生了,读国际幼儿园。我问他,你学当地语言吗?他说:不学。我说那就一辈子生活在expat bubble里?他说对,这样很好的,expat圈子素质很高,不需要也不想要融入当地人,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随时可以带老婆孩子搬去其他国家,没有好工作就不搬。他才不管孩子会不会哭闹换国家会失去最好的朋友,人都是要学着结交新朋友的。我们被西方媒体洗脑多年“移民要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但媒体不会告诉你,强迫自己融入是个低自尊的事情。移民欧洲这事,对大多数人就像年轻俊美的人跟耄耋老者结婚,如果能真爱当然更好,如果不能,那就双方合法各取所需,保持警醒不要被老的pua就是。不管是学语言也好,跟当地人来往也好,都应该意识到是为了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host country变得更好。
后来我拿了欧盟护照,也被外派过几个欧洲国家。回到护照所在国几年,再自己动手换了几个国家生活。期间我体验了自己从被定义为immigrant到被定义为expat的过程,也对于expat这个词在欧洲从特指expatriated employee身份到演变为更广泛的含义深有体会。Expat这个词现在被滥用得很厉害,通常被讽刺地解释为“富裕国家的白人害怕被与难民等同,不肯管自己叫immigrant的结果”。
之所以觉得应该写一下,是因为看到了同为华人,心态不同的群体之间有趣的区别。
Expatriated employee这个人上人身份,整体数量在以后会越来越少见;尤其对于华人想去中国的,机会只会更加稀少。
定义一个真正的expat:
Expats群体演变到今天,大半是体现一种心态。持有expat心态的人,大多数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主动从一个国家搬到另外一个国家的人。这些人中的不少人也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果断离开这个国家,搬回自己祖国或者搬到下一个国家去。个人认为,如果搬到一国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随时离开,那么实质就是一个immigrant,而不是expat。很多白人不肯承认自己不能随时离开一个国家这点,坚持喊自己expat,其实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immigrant这个词是贬义词而已。我认为一个没有一年内实现自由移动的能力的人,其实就是immigrant。为什么定义一年内,因为有些expat可能有孩子,换国家必须在9月学期开始的时候,但并不是直到孩子上大学前都不能动那种。
身份上,自认expats的人要么是欧盟公民,可以自由流动;要么是持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签证,也有一些是拿的配偶身份居留。
华人在欧洲有三个特点:
其一,因为华人大多数是从出来留学开始的。我观察留学生在host country生活的心态,整体来说就是:被迫仰视本地人。外国学生缺少人际网络,在host country毕业找工是天然劣势的。没有full time工作经历的人,在留学国职场,只能努力让自己看上去跟本地人的行为和思考模式一致,以此获得雇主方信任。(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好些年里中国留学生能够留下的主要是程序员,因为太缺人了,能够抵消劣势。)
其二,本地语言。学语言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被别人反复告诉你“你错了,应该如何如何才对”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的自尊自信被打击的过程,如果老师好,内在动力强,才会有坚持的可能。但是不管老师多好,都是一个被当地语言pua的过程。我毕业时找到工作完全是由于当地语言能力:努力学了语言让雇主相信了我积极融入、会努力工作。
其三,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华人,都是随着年龄段增长,女性对男性比例越来越高的。这是因为中国女性与当地人结婚的更常见,而华人男性多数还是与中国公民结婚,过几年就海归了。一旦与当地人生了孩子,尤其是离婚以后,欧盟大多数国家是joint custody,很多人就失去了自由流动的能力。外加在工作和语言的双重高压下,人就有了sunk cost心理,觉得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以后,终于有了一定的人际网络和语言能力,得在这个国家活出样子来。这个往往就包括了生孩子以后想让孩子享受这边的教育、所以不能换国家的心理。一个说自己因为有孩子而不能离开一个国家的人,实质上在孩子读大学之前都是一个immigrant的心态,而不是expat。
所以除了毕业后的头几年,越往后年纪越大,尽管不少华人有自由换国家的工作能力,却是持有immigrant的心态。
我在欧洲见到的真正的expats群体:这里不包括自称expats然而并不具备自由换国家的能力的白人。
大多数expats群体本地语言能力不如受过本地大学教育的华人,融入也不如华人彻底。华人群体的朋友圈子多数是华人,少数是本地人;而expats群体的朋友圈子多半是其他expats,哪个国家的都有,他们的本地人朋友可能比华人的本地人朋友还更少。华人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而expats偏向集中在国际化比较高的地方。
真正的expats群体中有能力随着自己的意愿在不同国家之间搬家的人,大多数是自身有工作市场上比较热门的或者难得见到的技能包。这种技能包是雇主愿意付搬家费跨国雇人的原因。如果技能包没有这么强的吸引力,就得自己掏钱搬家了再找,但是这种仍然是属于比较抢手的人才,雇主才会雇外国人。有这些技能包的人,多半就对学语言持松弛的态度,多学一门是好事,但是学语言的优先级低,可能是有了孩子才会去学。Expats群体大多数愿意花钱买服务,省去自己学语言。
Expats群体肯定会跟自己同国家、或者同语言、或者同地区的人玩在一起,交换有用信息。他们也喜欢跟其他国家的人玩,大家一起吐槽所在国的人民,同样交换有用信息。Expats群体也常见两个人都不是本地人的跨国关系,所以对于搬离这个国家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Expats群体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仰视本地人。我记得在网上看过某些华人发布的一段评论,类似的话还不止见到过一次:“你们不会说X语的人/你一张亚洲脸,跟老外的来往也就是party里人家出于礼貌地说上两句话,party完了他们也不会联系你,你打不进当地人的圈子,他们有什么好处根本不会带上你。”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大约是20年前,我还是学生,被吓了一跳。最近看到这句话时,我笑了半分钟,已经2024年了,还有人信这个?在网上对别人说这话的人,现实生活里肯定眉间带晦气,难以吸引到愿意跟他们交往的群体。自身层次低,才总希望别人有好处时自己能占到便宜,所以别人看不起他们。说白了,由于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network is,每个人都会想跟更有实力的人做朋友,但成年人交结新朋友的圈子是更加挑剔的。如果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有正能量的精气神,那么不管搬到哪里都能够迅速打开局面。
本地人会跟外国人混的,是因为喜欢这个群体,当然很多也是带着来找某个国家的男女朋友的目的(华人通常会遇到想找亚洲女朋友的当地男性,而我跟南欧人民玩得多,就经常见到当地女性想找个拉丁语系的男人而跑来的)。只要不是变态,这种本地人可以一并算入喜欢这个群体。真正的expats从不追求打进当地人的圈子,而是当地人想要来混expats的圈子,从expats这里获得好处:很多人是想要提前熟悉跨国工作者的心态,了解什么样的技能热门,哪些公司在招人,以便自己寻找跨国工作的机会;或者干脆就是觉得跟expats打交道比跟他们自己人玩有趣多了。
反过来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我有一对白人朋友在亚洲工作,开始是真正的expatriated employee,然后为了升职签了个local合同,房子都买了,孩子也生了,读国际幼儿园。我问他,你学当地语言吗?他说:不学。我说那就一辈子生活在expat bubble里?他说对,这样很好的,expat圈子素质很高,不需要也不想要融入当地人,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随时可以带老婆孩子搬去其他国家,没有好工作就不搬。他才不管孩子会不会哭闹换国家会失去最好的朋友,人都是要学着结交新朋友的。我们被西方媒体洗脑多年“移民要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但媒体不会告诉你,强迫自己融入是个低自尊的事情。移民欧洲这事,对大多数人就像年轻俊美的人跟耄耋老者结婚,如果能真爱当然更好,如果不能,那就双方合法各取所需,保持警醒不要被老的pua就是。不管是学语言也好,跟当地人来往也好,都应该意识到是为了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host country变得更好。
13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