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药厂/biotech early research 工作有感

来自其他站点
转发一下,一开始发在了中国求职,刚发现还有这个版,感觉更合适。

回国有一段时间了,一边处理工作,一边处理生活,就一直没有再来过地里。
今天有事登陆了一下,又看到了自己之前发的贴和网友们的经验分享,也就顺便再发一贴,简要记录和分享国内工作这段时间的一些体会,做做总结。
背景:疫情前phd毕业,疫情中被在美国比较大的药企捞,工作2年疫情中期回国。在国内去了一家还比较有规模的民企没有换过地方。
关于回国的原因: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当时的工作有些迷茫:被捞很幸运,但说实话感觉工作的那两年进步很少,无论工作和生活都有些停滞,工作上,我phd是生物领域较为边缘的方向,本没有很对口的industry position,被捞一方面是有相关软件的使用经验,更重要的是有hc。。。所以药物研发可以说从零开始,大厂放养的环境给了很多自由,但是像没头苍蝇一样不知从何做起,从0到1的过程很迷茫,再加上当时正是疫情中,很多同事都见不到面,进步有限,甚至感觉有点格格不入。生活上也差不太多,不过结合其他原因做了回国的决定之后反倒寄情山水,浪了一阵,几年后的现在想想还是很感恩。二是疫情和家庭原因,然后助燃剂是第三点h1b抽到了,140也approved了,有了退路之后就大胆了。

关于国外国内工作的区别:
两边都体会过之后,还是有很多感悟。
首先就是技术上差距真挺大的,现在在国内的单位也算不错,规模不算小,同事也有很多海龟,脑子好,工作认真,但是和国外大厂的科研平台相比实在有壁,现在经常研读各个大厂开发的新技术,看有哪些可以收为己用,有些甚至是我在美国期间就看到过的,看来当年属实有些守着金山而不自知,不过也没啥可后悔,时光倒流回几年前,我也不会看的出这是座金山。
工作内容上,美国的岗位划分很细,我在的部门里有四五个subgroup,彼此交流都不算很多。而且似乎公司更希望培养这种某个单一方向上的精英,所以需要员工个人本身就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公司人多,所以带项目的大多都是已经有相当经验的员工,自然也与我无缘。这些是我感觉成长比较慢的原因,作为萌新,可以说是虚者越虚了。混迹的那段时间,都是自己给自己找一些side project,对药物研发的理解还是相当懵懂。
国内就恰恰相反,入职第一天就直接分给我四五个项目,很心虚。逼着自己学习,再加上领导是特别好的人,好沟通,有耐心,不到两年积累了好多知识和技能,尽管绝大多数都属于比较传统经典的内容,并非cutting edge,但是发自心底感觉自己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能看得懂大家在干啥,也能独立思考和探索新东西了。另外带项目也增加了和其他部门沟通的机会,不仅是各个早研团队,也有CMC,临床开发,申报注册这些。大有裨益。
公司风格上,美国公司充满peace&love,大多数都是学术交流,印象里有些东西做不成也没啥大不了的;国内这虽然在本土不算小,但项目推的飞快,张口闭口timeline,而且伴有一点点勾心斗角,什么话不能说太满啦,不能轻易给出绝对的观点啦,有些心累。好的一点是经常可以在项目组会或者汇报中有机会和各部门的领导一起,也有很多学习的机会。另外中国公司的策略很偏保守,大多数都是看到一些国外成功的管线,copycat一把再以人海战术迅速跟上分一杯羹,基本没有很创新的内容。不过毕竟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也可以理解。
薪资方面:如果都用一线城市比较的话,都不买房的情况下生活水平差别不大,国内也能找到50w+的职位,生活富富有余。美国可以玩点户外,中国有更便利的生活,美国好的地方在于location对工资影响不大,中国不行。个人浅见,也没工作过几家单位。
总结一下。
之前发帖就有一些前辈建议最好工作十来年有些积累在回国,深以为然,但也需要看个人的情况。如果是科班出身,工作得心应手,也没有其他的原因那建议多呆一呆,如果感觉不太合适,回国也并非万劫不复。国内的工作很锻炼人,知识密度很大,大家都很有热情,可以很快掌握很多,不过天花板比较低,learning curve慢慢就平台了。有机会的话,也许中美反复横跳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以上。
2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