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理工州立大学 Cal Poly SLO 商业分析学MSBA的一些干货
5070
原文帖:crossing.cw.com.tw
——————————————
前进硅谷「海景第一校」──就读 Cal Poly 如何成为我的求职敲门砖?
MM/M 蹲马桶日志
2023/08/21
4290
前进硅谷「海景第一校」──就读 Cal Poly 如何成为我的求职敲门砖?
Cal Poly 校园一景。
Photo Credit:MM 提供
一般来说,美国大校一届招收上百名学生,国际学生通常会超过半数,Cal Poly 则相反,因为是以小班制为主,即使身为新冠疫情后的第一届(2021-2022),招生数量增加至既有的两倍,总数仍只有 60 名,国际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提及加州的学校,多数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各分校,再者,紧接着猜起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或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然而,我在加州就读的研究所,并不是前者任何一个,而是在臺湾人眼中名不见经传的──加州州立理工大学(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San Luis Obispo,以下简称 Cal Poly)。
事实上,美国媒体《Business Insider》曾有过报导,美国科技业青睐的大学毕业生,不只有传统名校,Cal Poly 也名列榜上。只是与我所录取的其他学校相比,Cal Poly 因为校风较重视实践,使其在学术领域名气小,整体校排名靠后,导致国际学生比例仅 2%,更别提网上的经验分享寥寥无几。
话虽如此,我在参考地理位置、校友网络与就读预算之后,还是决定一探究竟,而也正是就读这里的商业分析硕士学程(MSBA),给了我在美就业的入场券。
美国就业前哨站,提前寻找「校内工作」
来美之前,我的留学目标很单纯,就是要在当地就业。为了融入美国的职场环境,研究所学校选定后,我便着手为求职预作准备,受限于签证的规定(持 F1 学生签证在美不满一学年,不得申请校外打工),我锁定了校内打工的机会。后来透过美国在校生求职网 Handshake,投递履歷、线上面试,并在离开臺湾前,获得 Cal Poly 理工学院分析的相关工作。
Cal Poly MSBA 学程实际为期 10 个月,在此期间,我也维持着「半工半读」的状态。幸亏远距工作每週只需要投入 10 小时,不会佔掉太多的时间,使我得以兼顾紧凑的课程。而这份校内工作,不仅带给我税前美金 5,500 元(约新臺币 16.5 万)的薪资收入,更带给我极大的心理支持。
特别是初抵美国那个月,我第一次遭逢亲人离世,加上当时与美国课堂组员的语言、文化等差异,让我的体重莫名地急速下降。而理工学院的教职员们对我工作上的肯定,使我得以在适应初期坚持下去,后来才有机会渐入佳境。
Cal Poly 校园一景。图/Claudine Van Massenhove@Shutterstock
小班制教学,美国当地学生比例逾 8 成
Cal Poly MSBA 是学季制(据闻之后将改成「学年制」),前半段课程内容涵盖统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数据库建构与机器学习实作,包含 R、SQL 程式语言应用,下半段则以产学合作的专案(Capstone Project)为主,并且得自行选课。而我也是在学程后期採用 Python 为主要程式语言,并在课程辅助下,取得 AWS 云端技能认证(AWS Certified Cloud Practitioner)。
一般来说,美国大校一届招收上百名学生,国际学生通常会超过半数,Cal Poly 则相反,因为是以小班制为主,即使身为新冠疫情后的第一届(2021-2022),招生数量增加至既有的两倍,总数仍只有 60 名,国际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不过,这也促使我在各课程专案、产学合作中,有了与美国同学不间断的合作机会,为了按时缴交每週的机器学习作业,我经常与同学们在图书馆待到深夜,钻研代码至头昏眼花之时,不知不觉间改善我生涩的英语口说。
幸运的是,我与研究所同侪之间的交流,开始不止于课业,受惠于学校临山近海的地理环境,我发起了每週固定的郊山健行。除此之后,立式划桨、独木舟等水上运动更是不可少,也和同学一起造访附近宛若沙漠的海岸大沙丘、天然温泉。直至今日,这些仍是我与朋友时常提起的校园回忆。
和 Cal Poly 的同学一起爬山。图/MM 提供
原来我也有机会,与梦幻企业产学合作
回到 MSBA 学程,每到冬季学期末,学程主任会举办一场 Cal Poly 年度分析论坛( Annual Cal Poly Analytics Forum),除了邀请系上校友分享外,也会有数名委员会成员( Business Analytics Advisory Board)参与。还记得我们当年论坛结束后,每双週还组织了线上圆桌会(Industry Roundtable),持续与回校的委员会成员保持联繫,而学校的产学合作机会也由此而来。
基于保密协定,我不能分享专案採用的机器学习模型、实际成果或任何截图。不过,经学校同意,可揭露公司名称、概述合作过程,以下列出 Cal Poly 合作过的企业伙伴,反灰则是我在校期间参与的公司专案。
Cal Poly 合作过的企业伙伴及我参与过的专案。图/MM 提供
一、AT&T
冬季的专案旨在为 AT&T 分析手机用户(Wireless Customer)的订阅行为,这也是我第一次经歷完整的资料分析流程。包含前期原始数据的探勘、清整,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调整,乃至后期资料解读、视觉化等。公司并没有限制使用的程式语言,我们可自由运用 R、Python/PySpark 或 SQL。不过考量到资料库规模,SQL 与 PySpark 会是相对推荐的工具。
因为 Cal Poly 本身与 AT&T 的合作相当成熟,专案期间,我们能远端登入 AT&T 的虚拟桌面(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并透过内部的资料处理软体撰写代码。基本上,除了特定客户、产业分群的资料事先进行了去识别化,公司授权给学生的原始数据很完整,这也有助于我与其他组员们思考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我的组别在当时,也有幸获选「最佳分析与推荐方案」的团队。
二、Netflix
我参与的春季专案,则是与尖牙股(FAANG)之一的 Netflix 合作,目的在分析新娱乐产品发展的可能性。那时的 Netflix 是与学校第一次合作,保密协议与资料授权的前置期较长。因此,专案前期,我们更偏向策略顾问,主要是阅览网路上大量的公开资料(例:网站、手机应用程式),并自建爬虫程式来搜集资料。
而后期,不同于 AT&T 的一站式虚拟介面,Netflix 授权的软体及资料源是分散式的。我们花了更多的心力在整合前期数据,与公开数据作比对,而后才建构预测模型的原型。
Cal Poly 校园一隅。图/MM 提供
冬季与春季的产学合作虽均为分析专案,但本质不同,后者属策略定位。这也是为什么与 Netflix 合作期间,除了内部既有的数据来源,我与组员更着重探索公开可用的资料,作为分析、判断的基础。
产学合作时长 6 个月,与此同时,我也展开了正式工作的求职序幕,每星期在週间面试、週末赶作业的轮迴中度过。幸运的是,Cal Poly 校友遍及加州,又以北加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南加洛杉矶(Greater Los Angeles Area)为大宗,学校的声誉给了我不少公司的敲门砖,最后,我在毕业当天取得理想的第一份美国工作,同届毕业的同学也不乏有人加入 Apple、Meta、BCG 等知名企业。
还有什么能阻止你的美国梦?留学条件比一比
想在美国念书,Cal Poly 的学费比加州大学的国际学生学费便宜。图/MM 提供
如果你有意来美国就业,但是有经济考量,比起其他大学昂贵的国际生学费,Cal Poly 仅收取约美金 35 万(新臺币 105 万),是加州大学费用约一半。而 Cal Poly 不仅在当地有一定认可度,且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比起美国其他州下雪的天寒地冻,优良的气候有助于支撑你求学的挑战,即便你在新的环境不认识任何人,阳光也会是你最好的陪伴。
最后,我必须声明,我没有收取学校任何贊助费用!单纯是 Cal Poly 就读体验过于良好,不包含留美的准备期间,只需要奋斗一年,就可能改变你未来的人生轨迹,我个人认为十分划算。
执行编辑:林钰芩
核稿编辑:梅缘缘
——————————————
前进硅谷「海景第一校」──就读 Cal Poly 如何成为我的求职敲门砖?
MM/M 蹲马桶日志
2023/08/21
4290
前进硅谷「海景第一校」──就读 Cal Poly 如何成为我的求职敲门砖?
Cal Poly 校园一景。
Photo Credit:MM 提供
一般来说,美国大校一届招收上百名学生,国际学生通常会超过半数,Cal Poly 则相反,因为是以小班制为主,即使身为新冠疫情后的第一届(2021-2022),招生数量增加至既有的两倍,总数仍只有 60 名,国际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提及加州的学校,多数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各分校,再者,紧接着猜起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或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然而,我在加州就读的研究所,并不是前者任何一个,而是在臺湾人眼中名不见经传的──加州州立理工大学(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San Luis Obispo,以下简称 Cal Poly)。
事实上,美国媒体《Business Insider》曾有过报导,美国科技业青睐的大学毕业生,不只有传统名校,Cal Poly 也名列榜上。只是与我所录取的其他学校相比,Cal Poly 因为校风较重视实践,使其在学术领域名气小,整体校排名靠后,导致国际学生比例仅 2%,更别提网上的经验分享寥寥无几。
话虽如此,我在参考地理位置、校友网络与就读预算之后,还是决定一探究竟,而也正是就读这里的商业分析硕士学程(MSBA),给了我在美就业的入场券。
美国就业前哨站,提前寻找「校内工作」
来美之前,我的留学目标很单纯,就是要在当地就业。为了融入美国的职场环境,研究所学校选定后,我便着手为求职预作准备,受限于签证的规定(持 F1 学生签证在美不满一学年,不得申请校外打工),我锁定了校内打工的机会。后来透过美国在校生求职网 Handshake,投递履歷、线上面试,并在离开臺湾前,获得 Cal Poly 理工学院分析的相关工作。
Cal Poly MSBA 学程实际为期 10 个月,在此期间,我也维持着「半工半读」的状态。幸亏远距工作每週只需要投入 10 小时,不会佔掉太多的时间,使我得以兼顾紧凑的课程。而这份校内工作,不仅带给我税前美金 5,500 元(约新臺币 16.5 万)的薪资收入,更带给我极大的心理支持。
特别是初抵美国那个月,我第一次遭逢亲人离世,加上当时与美国课堂组员的语言、文化等差异,让我的体重莫名地急速下降。而理工学院的教职员们对我工作上的肯定,使我得以在适应初期坚持下去,后来才有机会渐入佳境。
Cal Poly 校园一景。图/Claudine Van Massenhove@Shutterstock
小班制教学,美国当地学生比例逾 8 成
Cal Poly MSBA 是学季制(据闻之后将改成「学年制」),前半段课程内容涵盖统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数据库建构与机器学习实作,包含 R、SQL 程式语言应用,下半段则以产学合作的专案(Capstone Project)为主,并且得自行选课。而我也是在学程后期採用 Python 为主要程式语言,并在课程辅助下,取得 AWS 云端技能认证(AWS Certified Cloud Practitioner)。
一般来说,美国大校一届招收上百名学生,国际学生通常会超过半数,Cal Poly 则相反,因为是以小班制为主,即使身为新冠疫情后的第一届(2021-2022),招生数量增加至既有的两倍,总数仍只有 60 名,国际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不过,这也促使我在各课程专案、产学合作中,有了与美国同学不间断的合作机会,为了按时缴交每週的机器学习作业,我经常与同学们在图书馆待到深夜,钻研代码至头昏眼花之时,不知不觉间改善我生涩的英语口说。
幸运的是,我与研究所同侪之间的交流,开始不止于课业,受惠于学校临山近海的地理环境,我发起了每週固定的郊山健行。除此之后,立式划桨、独木舟等水上运动更是不可少,也和同学一起造访附近宛若沙漠的海岸大沙丘、天然温泉。直至今日,这些仍是我与朋友时常提起的校园回忆。
和 Cal Poly 的同学一起爬山。图/MM 提供
原来我也有机会,与梦幻企业产学合作
回到 MSBA 学程,每到冬季学期末,学程主任会举办一场 Cal Poly 年度分析论坛( Annual Cal Poly Analytics Forum),除了邀请系上校友分享外,也会有数名委员会成员( Business Analytics Advisory Board)参与。还记得我们当年论坛结束后,每双週还组织了线上圆桌会(Industry Roundtable),持续与回校的委员会成员保持联繫,而学校的产学合作机会也由此而来。
基于保密协定,我不能分享专案採用的机器学习模型、实际成果或任何截图。不过,经学校同意,可揭露公司名称、概述合作过程,以下列出 Cal Poly 合作过的企业伙伴,反灰则是我在校期间参与的公司专案。
Cal Poly 合作过的企业伙伴及我参与过的专案。图/MM 提供
一、AT&T
冬季的专案旨在为 AT&T 分析手机用户(Wireless Customer)的订阅行为,这也是我第一次经歷完整的资料分析流程。包含前期原始数据的探勘、清整,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调整,乃至后期资料解读、视觉化等。公司并没有限制使用的程式语言,我们可自由运用 R、Python/PySpark 或 SQL。不过考量到资料库规模,SQL 与 PySpark 会是相对推荐的工具。
因为 Cal Poly 本身与 AT&T 的合作相当成熟,专案期间,我们能远端登入 AT&T 的虚拟桌面(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并透过内部的资料处理软体撰写代码。基本上,除了特定客户、产业分群的资料事先进行了去识别化,公司授权给学生的原始数据很完整,这也有助于我与其他组员们思考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我的组别在当时,也有幸获选「最佳分析与推荐方案」的团队。
二、Netflix
我参与的春季专案,则是与尖牙股(FAANG)之一的 Netflix 合作,目的在分析新娱乐产品发展的可能性。那时的 Netflix 是与学校第一次合作,保密协议与资料授权的前置期较长。因此,专案前期,我们更偏向策略顾问,主要是阅览网路上大量的公开资料(例:网站、手机应用程式),并自建爬虫程式来搜集资料。
而后期,不同于 AT&T 的一站式虚拟介面,Netflix 授权的软体及资料源是分散式的。我们花了更多的心力在整合前期数据,与公开数据作比对,而后才建构预测模型的原型。
Cal Poly 校园一隅。图/MM 提供
冬季与春季的产学合作虽均为分析专案,但本质不同,后者属策略定位。这也是为什么与 Netflix 合作期间,除了内部既有的数据来源,我与组员更着重探索公开可用的资料,作为分析、判断的基础。
产学合作时长 6 个月,与此同时,我也展开了正式工作的求职序幕,每星期在週间面试、週末赶作业的轮迴中度过。幸运的是,Cal Poly 校友遍及加州,又以北加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南加洛杉矶(Greater Los Angeles Area)为大宗,学校的声誉给了我不少公司的敲门砖,最后,我在毕业当天取得理想的第一份美国工作,同届毕业的同学也不乏有人加入 Apple、Meta、BCG 等知名企业。
还有什么能阻止你的美国梦?留学条件比一比
想在美国念书,Cal Poly 的学费比加州大学的国际学生学费便宜。图/MM 提供
如果你有意来美国就业,但是有经济考量,比起其他大学昂贵的国际生学费,Cal Poly 仅收取约美金 35 万(新臺币 105 万),是加州大学费用约一半。而 Cal Poly 不仅在当地有一定认可度,且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比起美国其他州下雪的天寒地冻,优良的气候有助于支撑你求学的挑战,即便你在新的环境不认识任何人,阳光也会是你最好的陪伴。
最后,我必须声明,我没有收取学校任何贊助费用!单纯是 Cal Poly 就读体验过于良好,不包含留美的准备期间,只需要奋斗一年,就可能改变你未来的人生轨迹,我个人认为十分划算。
执行编辑:林钰芩
核稿编辑:梅缘缘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