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理工州立大学 Cal Poly SLO 商业分析学MSBA的一些干货
3980
原文帖:crossing.cw.com.tw
——————————————
前進矽谷「海景第一校」──就讀 Cal Poly 如何成為我的求職敲門磚?
MM/M 蹲馬桶日誌
2023/08/21
4290
前進矽谷「海景第一校」──就讀 Cal Poly 如何成為我的求職敲門磚?
Cal Poly 校園一景。
Photo Credit:MM 提供
一般來說,美國大校一屆招收上百名學生,國際學生通常會超過半數,Cal Poly 則相反,因為是以小班制為主,即使身為新冠疫情後的第一屆(2021-2022),招生數量增加至既有的兩倍,總數仍只有 60 名,國際學生更是屈指可數。
提及加州的學校,多數人第一反應肯定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各分校,再者,緊接著猜起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或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然而,我在加州就讀的研究所,並不是前者任何一個,而是在臺灣人眼中名不見經傳的──加州州立理工大學(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San Luis Obispo,以下簡稱 Cal Poly)。
事實上,美國媒體《Business Insider》曾有過報導,美國科技業青睞的大學畢業生,不只有傳統名校,Cal Poly 也名列榜上。只是與我所錄取的其他學校相比,Cal Poly 因為校風較重視實踐,使其在學術領域名氣小,整體校排名靠後,導致國際學生比例僅 2%,更別提網上的經驗分享寥寥無幾。
話雖如此,我在參考地理位置、校友網絡與就讀預算之後,還是決定一探究竟,而也正是就讀這裡的商業分析碩士學程(MSBA),給了我在美就業的入場券。
美國就業前哨站,提前尋找「校內工作」
來美之前,我的留學目標很單純,就是要在當地就業。為了融入美國的職場環境,研究所學校選定後,我便著手為求職預作準備,受限於簽證的規定(持 F1 學生簽證在美不滿一學年,不得申請校外打工),我鎖定了校內打工的機會。後來透過美國在校生求職網 Handshake,投遞履歷、線上面試,並在離開臺灣前,獲得 Cal Poly 理工學院分析的相關工作。
Cal Poly MSBA 學程實際為期 10 個月,在此期間,我也維持著「半工半讀」的狀態。幸虧遠距工作每週只需要投入 10 小時,不會佔掉太多的時間,使我得以兼顧緊湊的課程。而這份校內工作,不僅帶給我稅前美金 5,500 元(約新臺幣 16.5 萬)的薪資收入,更帶給我極大的心理支持。
特別是初抵美國那個月,我第一次遭逢親人離世,加上當時與美國課堂組員的語言、文化等差異,讓我的體重莫名地急速下降。而理工學院的教職員們對我工作上的肯定,使我得以在適應初期堅持下去,後來才有機會漸入佳境。
Cal Poly 校園一景。圖/Claudine Van Massenhove@Shutterstock
小班制教學,美國當地學生比例逾 8 成
Cal Poly MSBA 是學季制(據聞之後將改成「學年制」),前半段課程內容涵蓋統計學原理、計量經濟學、數據庫建構與機器學習實作,包含 R、SQL 程式語言應用,下半段則以產學合作的專案(Capstone Project)為主,並且得自行選課。而我也是在學程後期採用 Python 為主要程式語言,並在課程輔助下,取得 AWS 雲端技能認證(AWS Certified Cloud Practitioner)。
一般來說,美國大校一屆招收上百名學生,國際學生通常會超過半數,Cal Poly 則相反,因為是以小班制為主,即使身為新冠疫情後的第一屆(2021-2022),招生數量增加至既有的兩倍,總數仍只有 60 名,國際學生更是屈指可數。
不過,這也促使我在各課程專案、產學合作中,有了與美國同學不間斷的合作機會,為了按時繳交每週的機器學習作業,我經常與同學們在圖書館待到深夜,鑽研代碼至頭昏眼花之時,不知不覺間改善我生澀的英語口說。
幸運的是,我與研究所同儕之間的交流,開始不止於課業,受惠於學校臨山近海的地理環境,我發起了每週固定的郊山健行。除此之後,立式划槳、獨木舟等水上運動更是不可少,也和同學一起造訪附近宛若沙漠的海岸大沙丘、天然溫泉。直至今日,這些仍是我與朋友時常提起的校園回憶。
和 Cal Poly 的同學一起爬山。圖/MM 提供
原來我也有機會,與夢幻企業產學合作
回到 MSBA 學程,每到冬季學期末,學程主任會舉辦一場 Cal Poly 年度分析論壇( Annual Cal Poly Analytics Forum),除了邀請系上校友分享外,也會有數名委員會成員( Business Analytics Advisory Board)參與。還記得我們當年論壇結束後,每雙週還組織了線上圓桌會(Industry Roundtable),持續與回校的委員會成員保持聯繫,而學校的產學合作機會也由此而來。
基於保密協定,我不能分享專案採用的機器學習模型、實際成果或任何截圖。不過,經學校同意,可揭露公司名稱、概述合作過程,以下列出 Cal Poly 合作過的企業夥伴,反灰則是我在校期間參與的公司專案。
Cal Poly 合作過的企業夥伴及我參與過的專案。圖/MM 提供
一、AT&T
冬季的專案旨在為 AT&T 分析手機用戶(Wireless Customer)的訂閱行為,這也是我第一次經歷完整的資料分析流程。包含前期原始數據的探勘、清整,機器學習模型的構建、調整,乃至後期資料解讀、視覺化等。公司並沒有限制使用的程式語言,我們可自由運用 R、Python/PySpark 或 SQL。不過考量到資料庫規模,SQL 與 PySpark 會是相對推薦的工具。
因為 Cal Poly 本身與 AT&T 的合作相當成熟,專案期間,我們能遠端登入 AT&T 的虛擬桌面(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並透過內部的資料處理軟體撰寫代碼。基本上,除了特定客戶、產業分群的資料事先進行了去識別化,公司授權給學生的原始數據很完整,這也有助於我與其他組員們思考具體的解決方案。而我的組別在當時,也有幸獲選「最佳分析與推薦方案」的團隊。
二、Netflix
我參與的春季專案,則是與尖牙股(FAANG)之一的 Netflix 合作,目的在分析新娛樂產品發展的可能性。那時的 Netflix 是與學校第一次合作,保密協議與資料授權的前置期較長。因此,專案前期,我們更偏向策略顧問,主要是閱覽網路上大量的公開資料(例:網站、手機應用程式),並自建爬蟲程式來搜集資料。
而後期,不同於 AT&T 的一站式虛擬介面,Netflix 授權的軟體及資料源是分散式的。我們花了更多的心力在整合前期數據,與公開數據作比對,而後才建構預測模型的原型。
Cal Poly 校園一隅。圖/MM 提供
冬季與春季的產學合作雖均為分析專案,但本質不同,後者屬策略定位。這也是為什麼與 Netflix 合作期間,除了內部既有的數據來源,我與組員更著重探索公開可用的資料,作為分析、判斷的基礎。
產學合作時長 6 個月,與此同時,我也展開了正式工作的求職序幕,每星期在週間面試、週末趕作業的輪迴中度過。幸運的是,Cal Poly 校友遍及加州,又以北加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南加洛杉磯(Greater Los Angeles Area)為大宗,學校的聲譽給了我不少公司的敲門磚,最後,我在畢業當天取得理想的第一份美國工作,同屆畢業的同學也不乏有人加入 Apple、Meta、BCG 等知名企業。
還有什麼能阻止你的美國夢?留學條件比一比
想在美國念書,Cal Poly 的學費比加州大學的國際學生學費便宜。圖/MM 提供
如果你有意來美國就業,但是有經濟考量,比起其他大學昂貴的國際生學費,Cal Poly 僅收取約美金 35 萬(新臺幣 105 萬),是加州大學費用約一半。而 Cal Poly 不僅在當地有一定認可度,且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比起美國其他州下雪的天寒地凍,優良的氣候有助於支撐你求學的挑戰,即便你在新的環境不認識任何人,陽光也會是你最好的陪伴。
最後,我必須聲明,我沒有收取學校任何贊助費用!單純是 Cal Poly 就讀體驗過於良好,不包含留美的準備期間,只需要奮鬥一年,就可能改變你未來的人生軌跡,我個人認為十分划算。
執行編輯:林鈺芩
核稿編輯:梅緣緣
——————————————
前進矽谷「海景第一校」──就讀 Cal Poly 如何成為我的求職敲門磚?
MM/M 蹲馬桶日誌
2023/08/21
4290
前進矽谷「海景第一校」──就讀 Cal Poly 如何成為我的求職敲門磚?
Cal Poly 校園一景。
Photo Credit:MM 提供
一般來說,美國大校一屆招收上百名學生,國際學生通常會超過半數,Cal Poly 則相反,因為是以小班制為主,即使身為新冠疫情後的第一屆(2021-2022),招生數量增加至既有的兩倍,總數仍只有 60 名,國際學生更是屈指可數。
提及加州的學校,多數人第一反應肯定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各分校,再者,緊接著猜起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或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然而,我在加州就讀的研究所,並不是前者任何一個,而是在臺灣人眼中名不見經傳的──加州州立理工大學(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San Luis Obispo,以下簡稱 Cal Poly)。
事實上,美國媒體《Business Insider》曾有過報導,美國科技業青睞的大學畢業生,不只有傳統名校,Cal Poly 也名列榜上。只是與我所錄取的其他學校相比,Cal Poly 因為校風較重視實踐,使其在學術領域名氣小,整體校排名靠後,導致國際學生比例僅 2%,更別提網上的經驗分享寥寥無幾。
話雖如此,我在參考地理位置、校友網絡與就讀預算之後,還是決定一探究竟,而也正是就讀這裡的商業分析碩士學程(MSBA),給了我在美就業的入場券。
美國就業前哨站,提前尋找「校內工作」
來美之前,我的留學目標很單純,就是要在當地就業。為了融入美國的職場環境,研究所學校選定後,我便著手為求職預作準備,受限於簽證的規定(持 F1 學生簽證在美不滿一學年,不得申請校外打工),我鎖定了校內打工的機會。後來透過美國在校生求職網 Handshake,投遞履歷、線上面試,並在離開臺灣前,獲得 Cal Poly 理工學院分析的相關工作。
Cal Poly MSBA 學程實際為期 10 個月,在此期間,我也維持著「半工半讀」的狀態。幸虧遠距工作每週只需要投入 10 小時,不會佔掉太多的時間,使我得以兼顧緊湊的課程。而這份校內工作,不僅帶給我稅前美金 5,500 元(約新臺幣 16.5 萬)的薪資收入,更帶給我極大的心理支持。
特別是初抵美國那個月,我第一次遭逢親人離世,加上當時與美國課堂組員的語言、文化等差異,讓我的體重莫名地急速下降。而理工學院的教職員們對我工作上的肯定,使我得以在適應初期堅持下去,後來才有機會漸入佳境。
Cal Poly 校園一景。圖/Claudine Van Massenhove@Shutterstock
小班制教學,美國當地學生比例逾 8 成
Cal Poly MSBA 是學季制(據聞之後將改成「學年制」),前半段課程內容涵蓋統計學原理、計量經濟學、數據庫建構與機器學習實作,包含 R、SQL 程式語言應用,下半段則以產學合作的專案(Capstone Project)為主,並且得自行選課。而我也是在學程後期採用 Python 為主要程式語言,並在課程輔助下,取得 AWS 雲端技能認證(AWS Certified Cloud Practitioner)。
一般來說,美國大校一屆招收上百名學生,國際學生通常會超過半數,Cal Poly 則相反,因為是以小班制為主,即使身為新冠疫情後的第一屆(2021-2022),招生數量增加至既有的兩倍,總數仍只有 60 名,國際學生更是屈指可數。
不過,這也促使我在各課程專案、產學合作中,有了與美國同學不間斷的合作機會,為了按時繳交每週的機器學習作業,我經常與同學們在圖書館待到深夜,鑽研代碼至頭昏眼花之時,不知不覺間改善我生澀的英語口說。
幸運的是,我與研究所同儕之間的交流,開始不止於課業,受惠於學校臨山近海的地理環境,我發起了每週固定的郊山健行。除此之後,立式划槳、獨木舟等水上運動更是不可少,也和同學一起造訪附近宛若沙漠的海岸大沙丘、天然溫泉。直至今日,這些仍是我與朋友時常提起的校園回憶。
和 Cal Poly 的同學一起爬山。圖/MM 提供
原來我也有機會,與夢幻企業產學合作
回到 MSBA 學程,每到冬季學期末,學程主任會舉辦一場 Cal Poly 年度分析論壇( Annual Cal Poly Analytics Forum),除了邀請系上校友分享外,也會有數名委員會成員( Business Analytics Advisory Board)參與。還記得我們當年論壇結束後,每雙週還組織了線上圓桌會(Industry Roundtable),持續與回校的委員會成員保持聯繫,而學校的產學合作機會也由此而來。
基於保密協定,我不能分享專案採用的機器學習模型、實際成果或任何截圖。不過,經學校同意,可揭露公司名稱、概述合作過程,以下列出 Cal Poly 合作過的企業夥伴,反灰則是我在校期間參與的公司專案。
Cal Poly 合作過的企業夥伴及我參與過的專案。圖/MM 提供
一、AT&T
冬季的專案旨在為 AT&T 分析手機用戶(Wireless Customer)的訂閱行為,這也是我第一次經歷完整的資料分析流程。包含前期原始數據的探勘、清整,機器學習模型的構建、調整,乃至後期資料解讀、視覺化等。公司並沒有限制使用的程式語言,我們可自由運用 R、Python/PySpark 或 SQL。不過考量到資料庫規模,SQL 與 PySpark 會是相對推薦的工具。
因為 Cal Poly 本身與 AT&T 的合作相當成熟,專案期間,我們能遠端登入 AT&T 的虛擬桌面(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並透過內部的資料處理軟體撰寫代碼。基本上,除了特定客戶、產業分群的資料事先進行了去識別化,公司授權給學生的原始數據很完整,這也有助於我與其他組員們思考具體的解決方案。而我的組別在當時,也有幸獲選「最佳分析與推薦方案」的團隊。
二、Netflix
我參與的春季專案,則是與尖牙股(FAANG)之一的 Netflix 合作,目的在分析新娛樂產品發展的可能性。那時的 Netflix 是與學校第一次合作,保密協議與資料授權的前置期較長。因此,專案前期,我們更偏向策略顧問,主要是閱覽網路上大量的公開資料(例:網站、手機應用程式),並自建爬蟲程式來搜集資料。
而後期,不同於 AT&T 的一站式虛擬介面,Netflix 授權的軟體及資料源是分散式的。我們花了更多的心力在整合前期數據,與公開數據作比對,而後才建構預測模型的原型。
Cal Poly 校園一隅。圖/MM 提供
冬季與春季的產學合作雖均為分析專案,但本質不同,後者屬策略定位。這也是為什麼與 Netflix 合作期間,除了內部既有的數據來源,我與組員更著重探索公開可用的資料,作為分析、判斷的基礎。
產學合作時長 6 個月,與此同時,我也展開了正式工作的求職序幕,每星期在週間面試、週末趕作業的輪迴中度過。幸運的是,Cal Poly 校友遍及加州,又以北加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南加洛杉磯(Greater Los Angeles Area)為大宗,學校的聲譽給了我不少公司的敲門磚,最後,我在畢業當天取得理想的第一份美國工作,同屆畢業的同學也不乏有人加入 Apple、Meta、BCG 等知名企業。
還有什麼能阻止你的美國夢?留學條件比一比
想在美國念書,Cal Poly 的學費比加州大學的國際學生學費便宜。圖/MM 提供
如果你有意來美國就業,但是有經濟考量,比起其他大學昂貴的國際生學費,Cal Poly 僅收取約美金 35 萬(新臺幣 105 萬),是加州大學費用約一半。而 Cal Poly 不僅在當地有一定認可度,且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比起美國其他州下雪的天寒地凍,優良的氣候有助於支撐你求學的挑戰,即便你在新的環境不認識任何人,陽光也會是你最好的陪伴。
最後,我必須聲明,我沒有收取學校任何贊助費用!單純是 Cal Poly 就讀體驗過於良好,不包含留美的準備期間,只需要奮鬥一年,就可能改變你未來的人生軌跡,我個人認為十分划算。
執行編輯:林鈺芩
核稿編輯:梅緣緣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