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留学中介本质的分析与介绍

avatar 904282
一马渡江
5467
39
前言:
今晚整理之前Workshops的“该不该找中介”的常见疑问+群里面有人讲到“没有搞清楚中介提供的价值和运转方式”的疑惑,突然有了灵感,坐下写了两三个小时,试着分析留学中介的本质、同时也尽量说清楚哪类人适合找中介而哪些人并不适合。抛砖引玉,欢迎各路大佬拍砖指正。(另,在交流过程中也受到很多非常热情的学长学姐帮助,因此也尽自己所能将这种善意继续传达下去。如果希望预约Workshops进行沟通,欢迎进我的主页看之前“申请制度下”系列内容,预约方式附在其中)


——那我们开始吧,召唤分界线!——

我对留学中介的评判
其实这个话题,在我还没开始自己的申请季时就很想写了——不过现在看当时的自己更像是一个愤青,觉得找中介的都大抵对自己过于的不自信,而一个不自信自己会被录取的人,又怎么能通过花钱买信心的方式说服(无论是SoP、CV还是RL本质上都是说服Committee录取自己的支持)别人选择自己呢?——而现在在理解了世间丰富的多样性之后,我理解了中介为何在各大平台被骂,但仍然“暴利”繁荣背后的原因。

在这个话题中,我会首先从一个亲耳听到的例子(由于考虑到原例不适合公开讲述,通过相近的改编进行描述)引入中介的运转方式,再从中分析出中介为何能坚持到如今、中介到底适合什么样的留子、而什么样的留子又大概率会对中介失望呢?

中介运转方式的本质
在一个较为迷信的家庭中(解释一下:迷信≠封建,科学≠开明),孩子正在紧张的准备高考——此时距离高考的语文考试已经不足100小时了,但孩子的古诗文还总是会遗忘——而作为孩子的妈妈,母亲除了每天的为他蒸核桃鸡蛋羹之外,也没有其他能帮上忙的了。劳累了一天,母亲倚在桌旁看着手机寻找更适口的食谱,无意间刷到一个“高考将至,代向文曲星祈福,保上岸本科!”的帖子,点进仔细一看,对方只需要了解孩子的生辰八字,便可以向文曲星祈福,如果高考没有上当地本科线保退款。看到价格也就小几百块钱,长跑了几年的家庭,想着死马当活马医,便联系了客服,分析完生辰八字后交了钱。

其实说到这里,作为旁观者我们已经、或者即将接近这个“祈福机构”的真相了:或许稍微负责任一点的机构会真的帮你烧香拜佛;但一般情况下,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只要购买这项服务的人数足够多,那么在大陆~50%的本科率的情况下,他们就能够赚到~50%服务人的钱钱——所以,祈福服务并不是他们赚钱的真正手段,概率论才是。

留学机构,作为这个“祈福机构”的替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首先,从9月左右开始的Fall申请季,一直到12月乃至次年的2月,在这3至5个月的时间中,申请人会被各种事情(无论是学校的课程、还是尚未结束的GT考试;或是马上就要的SoP、CV以及与推荐人联系好的RL;抑或是自己找中介给自己做出一些奇葩的添堵操作)所挤压,这个时候我们会压根没有精力去评判“这个中介做得怎么样”、或者是自我询问“这个中介有什么问题”——就好比进入一个传销组织,每天早上起床就要念“发财致富经”,然后早上下午听课做汇报,中午晚上吃饭都要思考如何“做大自己的生意”,睡觉前同一寝室的还会相互交流上小课;在生活条件上也是尽可能的惨淡,喝稀饭吃榨菜,打地铺冲凉澡——因为这样,被困在里面的人就没有时间、而没有精力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为什么还没有发财”的问题了。

当申请人耗尽了自己的精力而不再质疑中介所写的文书、不再质疑中介的选校、不再质疑中介任何的小动作之后,中介就很方便的将他们送上“留学流水线”:类似的选校、类似的文书、类似的推荐信(我知道很多中介吹嘘自己是“个性化文书”、“绝不相同”,但最终都是让申请人自己写好文书的中文版,自己过一遍DeepL之后得到英文版“初稿”——废话,这样能不“个性化”吗?但申请人本身就不会写文书的话,那中文版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SoP/PHS,更遑论翻译得到的英文版),最终,留学中介就是利用了大样本下接近于理论值的简单概率论知识,来赚取自己的中介费——全聚德退费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能够接受的,因为在众多水项目的加持下,能被全聚德的人少之又少——也正因为全聚德退费这一“至少不亏”的政策,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中介的流水线操控下,不少社交网站或申请论坛中的申请人在收到NYU MS CE/IS, Duke MS/MEng ECE, Columbia MS EE, WUSTL MS CS/EE, UMich MS ECE这类大title低bar的项目后,使用“自己大概率不去”、“只是为了保底才申请的”、“学费太贵了”这类离奇的话语来表示拒绝——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1、如果是自己不喜欢所以不去,那么一开始选校的时候就不会选择自己不喜欢的;2、如果是为了保底才申请,但自己不去的话事实上这个项目就根本保不了底,因为最终自己不会去(除非说有叛逆倾向,就是喜欢去自己不会去的项目)3、如果是学费太贵了而不去的,那么一开始在选校时,选校的需求就应该将这些项目排除在外,而不是在收到ad之后再说贵(除非是自己在9月还是零花钱20万/月的花花公子,但2月就突然变成需要靠学校贫困补助的叫花子)

解释前面这种难以理解的现象,其本质就是中介通过传销式的洗脑令申请人无暇质疑其行为(因为要塞一些压根不合适申请人的项目,如果申请人有精力来质疑选校,中介会很难操作)流水化的申请以保证申请人全聚德概率降至最低(流水线生产能够令效率最大化,从而支撑起留学中介那些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广告、营销、市场分析、管理、行政、公关等部门;全聚德概率自然是越低越好,当然也不可能逆概率论创造全部申请中的神话,少部分全聚德自然就退费保口碑即可)所引起的。所以,这就是留学中介的运转方式:表面上让外行以为申请上留学项目是自家机构的功劳,但本质上是通过概率论的方式进行赚钱,所谓辛苦和劳累的背后是为了让申请人精力耗费在其他方面而无法抽身质疑自家机构。

什么人适合中介
当我们讨论“既然中介的本质如此,为什么中介还能坚持至如今”的话题,其实就是在讨论“究竟什么人适合中介”?没错,在大三的我以为中介是过时的产物,但如今在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后,中介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仍然有双向奔赴的市场。

回看对中介运转的本质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介真正适合的客户就是:不质疑中介的行为,并且适合中介进行流水线作业的申请人——所以,有钱(这样中介可选的项目范围就多很多,从而降低全聚德概率)& 不做科研(无论是研究型硕士or博士项目,因为科研要跟教授相处、而教授是人、人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准确预测其概率)& 对顶级title没有过分追求(顶级title只认为是Standard、Caltech、Harvard、Yale、Princeton这几个,因为他们收EECS硕士学生数量极少,根本无法准确预测其概率)的申请人是最适合寻找中介的,因为本质上这种申请人找中介就像螺母和螺丝,天造地设的一对,双方做和气买卖再合适不过。

什么人不适合中介
其实说完“什么人适合中介”——钱 && (!科研) && (!顶级Title)——原谅我在这里用了一点Verilog语法,但我觉得这样子表示与或关系是再直白不过的了;那不适合中介的群体也就呼之欲出了——(!钱) || 科研 || 顶级title。道理也是很明晰的:因为这类群体,由于金钱、或是对科研的热爱、或是对title的追求,会对自己要求更加严苛,而中介这种流水线作业的成果是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哪怕是前期合作的愉快,在随着申请人自然而然地对留学进一步的了解,就会开始不满足中介提供的同质化服务,进而产生矛盾。
39条回复